潘汝绣的爸爸是一个留过洋的大学生,与她母亲在一场街头演讲中相识。
    当时的他意气风发,激昂的言语中满是一腔爱国热血,只一眼就进了汝绣母亲的心里。
    一阵哨声过后,先进学生们护着几位先生四散而去。
    汝绣母亲跑至街角时被绊倒,在即将被警察追上时,一双大手将她扶起拉进了暗巷里。
    ……
    同样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一样的先进思想和信仰,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亲密的革命伴侣。
    一年半后,汝绣的母亲大着肚子回到了潘家,她的伴侣已经带着坚定的意志牺牲在了刑场之上。
    ……
    潘汝绣出生时正值多事之秋,原本富裕的家族也开始没落。
    家里养着的几个小丫鬟读了几本书,思想开放了起来,在一天夜里一起跑走,留信说要出去闹革命,拯救民众于水火去了。
    其实那天晚上族长已经得了信儿,知道她们的打算。
    不过他并没有令人拦着,打开门户让她们如愿离去了。
    没了小丫鬟,潘汝绣的母亲只能亲力亲为的带孩子,可她月子没坐好总是生病,在带孩子上也显得孱弱。
    从小就喜欢跟着她的侄女已经十岁了,时常跑过来看小表妹,渐渐地担起来一半带孩子的事儿。
    一直到潘汝绣六岁时,母亲去世,她便真正的跟着表姐了。
    她从小跟着母亲看书习字,在翻看母亲日记时,知道母亲在协助父亲开展地下运动时,曾化名翠芬。
    从那天起,虽然族谱上她仍是潘汝绣,可她让家族里的人都叫自己翠芬,说是要继承父母的意志。
    十五岁那年表姐也出嫁了,听家中长辈说是嫁到了风评很好的苏家村。
    可是,好远啊,走上一天一夜都到不了。
    第二年春节,她听到几个表兄说初十要去苏家村看望表姐,便不顾劝阻地要求同去。
    今年是寒冬,寒意比往年来得更刺骨一些。
    十五岁的潘翠芬跟着表兄们坐了小半天的马车,马夫是要去宁县县城的,所以只能在大路口将他们放下。
    “翠芬,还要往里走四里地才到苏家村,你能走吗?”
    大表兄关心的问,这个小表妹娇娇弱弱的,又是幼年丧亲,家里人都很疼爱。
    “大哥,我可以的,走不到两刻钟就能到。”
    少女的小脸被红色的针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