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
“这办法不错!”
群臣交头接耳,纷纷附和。
然而,这一番说辞,并未打动袁文焕:“朕崇佛之心甚坚,自当亲力亲为,怎能由他人代替?”
“岂非自欺欺人?”
不光摇头否决,他更一意孤行,下旨,在大同寺召开四部无遮大会。
但凡杭州百姓,乃至吴国十九州军民,都可来参加。
所谓四部,指的是僧人、尼姑、善男、信女。
至于无遮大会,乃佛门旧俗,示意敞开大门,广结善缘。无论贫富贵贱、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只要信佛,都可参与这大斋会。
旨意一出,群臣瞠目结舌,劝谏者络绎不绝。不过,袁文焕吃了秤砣,铁了心,一概不听。
消息传出,整个钱塘城,乃至其余七县,盐官,余杭,富阳,于潜,临安,新城,唐山,尽皆轰动,一窝蜂地涌来凑热闹。
庾行简摇头叹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三日后,卯时,袁文焕身披袈裟,乘坐小车,经大安门,迈入大同寺。
他和僧人苦修一般,住在茅屋里,睡木床,用瓦盆,并亲自登台,讲解《楞伽经》。
当日,杭州信佛之人齐至,也有邻近湖、越、睦诸州信众,济济一堂,听袁文焕解释经文。
让人惊讶的是,他对佛经奥义颇有研究,并非老生常谈,反倒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连安泰和尚也惊愕不已,自愧不如。
高台之下,众人凝神细听,听到精妙处,忍不住手舞足蹈、抓耳挠腮。开悟者,更痛哭流涕、叩拜不迭。
沈仁毅初时不以为然,到了这时,却佩服得五体投地。
待袁文焕告一段落,他忍不住起身,双手合十,施了一礼。
“冠堂法师佛法精深,微言大义,又不惜万金之体,甘愿舍身入寺,为万民祈福,解释经典,堪称功德无量!”
“实乃我等楷模。”
袁文焕微微摇头:“我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沈仁毅愕然,迷惑不解:“敢问法师,何为真功德?”
袁文焕双手合十,侃侃而谈:“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听闻此言,沈仁毅初时云里雾里,忽又醍醐灌顶,不禁上前一步,问道:“法师认为,何为圣谛第一义?”
袁文焕微露笑意:“廓然无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