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拓东瀛盐引济粮,创公债证券筹款(第1页)

李国助拱手应下:“袁大人说得是,我记着了。”

他倒也不急,因为他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海贸保险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历史上,郑芝龙在17世纪30年代称霸南海时,就是靠在海上卖保险赚的盆满钵满的。

更何况,他还用现代保险思维完善了郑芝龙未来在东南沿海的经营策略呢。

完全可以在满足明末海贸需求的同时,规避当下水师护航的资源消耗难题。

“既然要扩商路,不如把航线延伸到日本去。”

李旦这时又开口,语气里带着盘算,

“我在平户、长崎都有熟门熟路的销售渠道,北方想去日本贸易的商船,可以先到永明镇来,采购咱们的柞蚕生丝、柞绸、貂皮、人参这些奢侈品,日本的贵族和商人最爱这些。”

袁可立琢磨了片刻,点头道:

“只卖奢侈品,不供军需,既不算资敌,还能拓宽永明镇物产的销路,这主意好。”

“袁大人,”

颜思齐忽然插话,神色有些凝重,

“永明镇也缺粮,特别是米麦这些传统粮食。”

“咱们名义上也是大明的边镇,跟东江镇一般,能不能在政策上引导商人往永明镇运粮?”

袁可立沉吟片刻,缓缓摇头:

“特许商引里定死了优先供应东江,直接改规矩容易乱,不过能用盐引做文章。”

“我当年在登莱当巡抚时,就是把登州盐场的专营权拆成‘盐引’,让商人用白银认购,持有盐引的人能在三年内按固定价格支取食盐。”

“靠这法子我在天启三年一年就募集了一百二十万两白银,是当年登莱军饷的十倍。”

“所以永明镇的粮食供应也能照这个思路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接着说,

“第一,把盐州盐场的专营权拆成盐引,允许商人用白银在青泥洼商屯认购,三年内按固定价取盐;”

“第二,盐商得把两成利润拿出来,购买战船充实水师,或者买粮食补给永明镇;”

“第三,关税分等级,对往永明运粮食、硫磺这些战略物资的商船减免关税,对运奢侈品来的商船就征收高关税。”

“如此一来,既能为青泥洼商屯筹集发展资金,也能吸引商人往永明镇运粮。”

话音刚落,厅里人都纷纷点头。

李旦笑着说:“盐引能吸引不少晋商、鲁商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