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半个月,津门造船厂的“性能”被彻底激发出来。
林壹没有片刻耽搁,他亲自带着技术骨干逐台检查、搬运、定位、调试。
那些新设备像是刚苏醒的巨兽,在工人们的焊花中一点点替换了原本陈旧的厂房空间。
老旧的手动铆机被拆下,带着岁月斑驳的齿轮被整齐堆放在厂外。
锈迹斑斑的切割台被吊车抬起,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氧乙炔切割台。
林壹亲自指挥吊装。
吊钩在半空摇晃,缆绳一根根绷直,他的声音稳而冷静:“慢一点……向左十公分……好了,固定!”
钢铁与混凝土的回声在厂房中震荡,工人们的动作越来越协调。
液压压力机被安置在船体成型区中央——那是整个厂的“心脏”。
林壹反复测量基座水平,用千分尺检测滑块间隙,又让工人重新浇筑了一层基础混凝土,确保成型时的受力对称。
卷板机则被放置在龙骨预制线旁,用于弯制舷壁和肋骨钢板。
他还亲自绘制了模板,计算了不同钢板厚度下的回弹率,要求操作员严格记录每一次成型参数。
焊接车间则是另一番景象。
过去,焊工们还在用简陋的手持电焊机对接钢板,焊缝高低不平。
现在,新的龙门焊接架在天轨上缓缓滑行,林壹带领工人校正导轨的水平误差,控制在半毫米以内。
焊枪固定在可调支架上,电弧光一闪,焊缝平滑如镜。
林壹在一旁记录焊接电流、速度、角度,每一项参数都被整理成标准化作业卡贴在设备旁。
切割区的空气弥漫着热浪与火光。
氧乙炔切割枪喷出的蓝白火舌轻轻划过厚钢板,切口光洁笔直,几乎不需二次打磨。
林壹让技术员在切割轨迹两侧安装导向滑轨,并利用冷却水喷嘴降低热应力,使钢板不再因过热而翘曲。
效率比旧工艺提高了近一倍。
加热炉与模压架的调试最为复杂。
林壹亲自设计了温控系统,要求温差不超过二十摄氏度。
曲板成型工段的试制一次成功,钢板在高温下被缓缓压出流畅的弧度,与设计模线几乎完全吻合。
工人们围上前去,伸手抚摸那片还带着余温的钢板,仿佛在触摸奇迹。
与此同时,林壹还重新规划了生产线布局。
龙骨、肋骨、外壳、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