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试射下一代制式步枪——AK47(第1页)

不过,林壹在巡视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

虽然他在整个巡视的过程中,没有指出任何问题,但在脑海中已经将看到的问题逐项归纳了出来。

首先是工艺衔接不均衡。

他看到,米格17的工艺体系仍在“试探阶段”。

虽然车间采用了许多新工艺,但在部分重要的工段仍在沿用传统螺旋桨飞机的装配标准。

这与已经引入喷气机工艺理念的工段,在精度与流程节奏上并未完全对齐。

比如环焊工序的冷却节拍偏短,焊后热处理不足,可能导致焊缝区域出现残余应力,这在高亚音速机体上是潜在的致命隐患。

其次是气动与结构之间的协调性问题。

米格17采用45度后掠翼,这种设计在理论上能有效减小激波阻力,但也带来了气动中心后移、低速失速特性复杂化的问题。

林壹注意到,当前的舵面控制系统仍沿用直翼机时代的比例布局,即升降舵面积偏小,副翼控制行程不足。

如果不重新计算舵面负载和重心位置,将会导致高速稳定、低速操纵两头失衡。

再者是材料与热防护问题。

他清楚地知道,喷气机不同于活塞机,其发动机舱温度常年维持在五百摄氏度以上。

虽然他们已经使用了镍基合金喷管和陶瓷耐热涂层,但机尾段结构连接处仍为铝镁合金,这种金属在高温下容易蠕变。

若长时间飞行,热胀冷缩会造成结构应力集中,最终引发疲劳裂纹。

最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工艺装备落后于设计。

从装配节奏来看,工程师们正在用极高的人工精度去弥补设备不足。

没有自动校准的焊接转台,没有恒温恒湿的装配间,也缺乏对称加压的液压校形设备。

这样造出来的飞机,也许能飞,但无法量产。

纵然他们已经站在了喷气时代的门槛上,却还局限于螺旋桨时代的技术限制。

他知道,这不是工人们的问题,而是整个工业基础的落后。

其实林壹给的技术图纸上很多已经写明了,但工程师们没法解决基础问题,所以才会出此下策。

林壹能理解,但不能接受。

不过,他目前还不想给他们解决方案,他想让工程师们好好思考一下,自我改进一番。

水窑厂能走到这一步,其实也靠林壹给予了他们更多的自我思考空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