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抵达柏林,夹道欢迎(第1页)

华裔艺术家莫言杰的装置作品《记忆的重量》引发热议。

采访中,有记者问及他对柏林电影节华日对决的看法。

莫言杰眼神坚定,语气沉稳。

“我祖父曾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

“他的讲述,构成了我童年最深的噩梦。”

“当我看到《河西走廊》的预告片时,听见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声音。”

“艺术最崇高的使命,就是为那些无法发声的人代言。”

“江漓先生的作品做到了这一点。”

“而对于那些试图用精致画面掩盖历史罪行的尝试,我只能表示遗憾。”

三位国际文化界重量级人物的相继表态,掀起层层涟漪,荡漾全球。

欧美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社交媒体上,#历史不容篡改#、#河西走廊与历史正义#等话题持续发酵。

就连一些曾对华夏文化作品持保留态度的西方评论家,也开始转变立场。

……

两天后,庆陆首都国际机场。

VIP通道外,人头攒动,闪光灯此起彼伏。

数百名粉丝和媒体记者挤满出发区域,高举应援牌和摄像设备。

“江神!江神!为国争光!”

“《河西走廊》必胜!”

“让世界看到真相!”

整齐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在航站楼内回荡。

安检通道口,江漓一身深色西装,神情沉稳。

陈妤希着浅色套装,清冷气质依旧,却多了几分坚韧。

身后跟着赵瑞、饺子等核心团队成员,每人脸上都写满决心。

媒体记者争先恐后地提问。

“江漓老师,对于山本健次郎方面的公关攻势,您怎么看?”

“有信心在柏林赢得最终胜利吗?”

“如果赢了,真的会要求山本在南京下跪认罪吗?”

面对镜头,江漓脸上依旧平静。

“公关是表面功夫,真相才有力量。”

“至于胜负,让作品说话。”

“历史不容篡改和否认,这是我参与这场赌约的初衷,也是《河西走廊》的核心。”

声音不高,却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一位手持录音笔的中年记者挤到前排,脸上带着严肃。

“江先生,有消息称马丁·斯科塞斯已经开始影响柏林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