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柏林的天空仍旧飘着细雪。
江漓站在酒店窗前,望着远处Berlinale Palast剧院巍峨的轮廓。
白色大理石外墙在晨光中泛着柔和光芒,宛如一座艺术殿堂,静待今日的盛事揭幕。
手机震动,周铭发来消息:
“首映票已全部售罄,媒体席位争抢激烈,连纽约时报都加派了记者。”
江漓放下手机,转身看向正在整理资料的陈妤希。
“准备好了吗?”
陈妤希抬头,清冷面容上浮现笑意。
“随时可以。”
两小时后,Berlinale Palast剧院外。
红毯两侧人头攒动,闪光灯如繁星闪烁。
国际媒体记者扛着长枪短炮,三三两两交谈,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好奇。
“听说《河西走廊》长达六个多小时?”
“是的,但据说每一分钟都值得。”
“本森先生说这是他今年最期待的作品。”
“德拉克鲁瓦教授昨天还发表了专栏文章,称这部作品将改变西方对东方历史的认知。”
剧院大门缓缓开启,等候多时的观众鱼贯而入。
放映厅内,一千八百个座位座无虚席。
欧洲各国影评人、历史学者、艺术家,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和电影爱好者,都早早落座。
前排,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森优雅端坐,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他身旁是德拉克鲁瓦教授,正与几位柏林历史学会成员低声交谈。
不远处,柏林电影节评委会成员也已到位,赫尔佐格面色严肃,眼神中却藏着期待。
灯光渐暗,观众的交谈声逐渐消失。
银幕亮起,《河西走廊》几个字在东西方文字间优雅切换,背景是丝绸之路绵延的驼铃声。
第一个画面出现——广袤无垠的戈壁沙漠,一支商队在落日余晖中缓缓前行。
镜头拉近,商队领头人风尘仆仆的面容显现。
旁白以温润声线徐徐道来,“河西走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命脉,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画面转换,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唐朝玄奘西行求法,再到宋元时期商队往来不绝。
江漓的镜头语言简洁有力,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精心构思,将历史与人文完美融合。
没有过多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