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音乐人从声音美学角度,剖析《深蓝》的独特之处。
【《深蓝》最令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其对‘声音蒙太奇’的运用。
歌曲中,巧妙融入卡带底噪的声音元素。
卡带底噪,作为90年代音乐工业的听觉基石。
与当代流媒体的数字音质,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声音蒙太奇’,既还原了周慕白老师创作时的艰苦环境。
又以杂音频谱曲线,暗喻时光流逝。
卡带每播放一次,就磨损一次的宿命性。
成为创作者生命消耗的听觉显影。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周慕白老师对音乐的敬畏之心......】
【卡带底噪?这也能吹?我平时听歌都恨不得把底噪去掉!】
【楼上怕是没听过卡带吧?卡带底噪是时代的眼泪!是情怀!懂不懂?】
【卡带底噪都能解读出“生命消耗的听觉显影”?学院派这解读能力也太可怕了吧!】
除了编曲、歌词、声音美学。
还有人从更细微角度。
例如歌词的修改次数,来论证周慕白的“匠心精神”。
【‘溺亡的月光在锁骨结冰’,这句歌词,堪称《深蓝》点睛之笔。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歌词。
是周慕白老师在修改了四百余稿歌词后,才最终敲定的。
这种反复打磨形成的文字,将深海窒息感,转化为可触摸的生理体验。
月光被拟物化为可溺亡的流体。
锁骨作为人体最纤细的骨骼,成为容器。
二者碰撞产生的通感效应。
能让听众瞬间浸入深海的压强环境。
这种对文字的打磨。
体现了周慕白老师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才成就了《深蓝》这首杰作......】
【四百多稿歌词?就为改一句歌词?周公子搁这儿写论文呢?】
【楼上怕是没写过歌吧?一句好歌词,抵得上十首口水歌!?】
【对啊,懂不懂什么叫一字千金?】
一时间。
学院派各路专家、学者、乐评人,纷纷从各自角度。
对《深蓝》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解读和吹捧。
这些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