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今年的柏林,要比预想中精彩(第1页)

《河西走廊》的送选,无疑给这些早已见惯大场面的评委们,带来了些许波澜。

他们或多或少都听过江漓名字,知道他在音乐领域掀起的风暴。

此刻,都对这位天才的跨界之作,抱有强烈好奇心。

是又一次惊艳世人,还是玩票性质的昙花一现?

第一审阅组,氛围略显严肃。

组长是来自德国本土,以严谨、冷静著称的纪录片大师,维姆·文德斯的师弟,沃纳·赫尔佐格。

同组还有来自好莱坞,拍过数部高分历史纪录片的资深制片人。

以及来自韩国,眼光毒辣的女影评人。

他们首先观看的,是耗资数亿美元。

由好莱坞几大巨头联合投资拍摄的《文明冲突与融合》。

画面精致,特效震撼,历史顾问团队堪称豪华。

然而,赫尔佐格看着看着,眉头却微微皱起。

技术无可挑剔,叙事却显得有些冰冷刻板,充满了西方中心论的傲慢。

他不动声色地在评分表上划了几下。

旁边的美国制片人,似乎看出了他心思,低声辩解道。

“沃纳,这部片子的制作水准是顶级的,代表了好莱坞工业的最高水平。”

赫尔佐格不置可否,只是淡淡道,“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不是吗?”

随后,开始观看《河西走廊》第一集。

当磅礴旋律响起,伴随着塞北苍茫辽阔的画面。

赫尔佐格身体微微前倾,深邃眼眸里,闪过光亮。

不同于好莱坞那部作品的炫技。

这部华夏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带着沉静磅礴的力量。

构图、光影、节奏,都恰到好处。

旁白克制却富有诗意,与画面完美融合。

美国制片人起初还带着审视,渐渐地,也不由自主被吸引进去。

那位韩国女影评人,更是看得目不转睛,偶尔发出低低赞叹。

第一集结束,放映厅内短暂沉默。

赫尔佐格缓缓吐出口气,“难以置信……这真的是一个年轻人的处女作?”

美国制片人点了点头,“镜头感太老练了,完全不像新手。而且,他对历史的理解,似乎比我们那部‘大制作’更深刻。”

韩国女影评人补充道,“最难得的是,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带着一种温情与敬畏,在讲述那些古老的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