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修改病历管理系统字段时,窗外飘进了楼下面包店的黄油香。
这是我在魔都经历的第三个梅雨季。
也是我作为医院信息系统开发者的第三年。
那天,一个简单需求变更,引发了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思考。
医院要求我们优化挂号系统,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表面上看,这只是个技术问题——优化数据库查询,改进用户界面,增加服务器响应速度。
但当我连续工作72小时后,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这个需求背后的人。
那个雨天早晨,测试组小吴趴在键盘上睡着了。
空气里的潮湿钻进键盘缝隙,空格键按下去发出粘滞的咯吱声。
“苏姐,医保结算模块又崩了!”
后端小李从显示器后探出头,乱糟刘海下的黑眼圈,让我想起大学时喂养的流浪猫。
挤在服务器前排查故障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开发的系统究竟是为谁服务的?
上周在中山医院。
我看到一个穿褪色工装裤的外卖员,正对着自助挂号机反复点击。
汗湿的后背在冷气里蒸腾出白雾。
手指关节粗大得塞不进触屏感应区,最后是我帮他完成了预约。
就像三年前,教父亲使用微信视频那样。
那一刻,我明白了技术与人之间的鸿沟有多深。
晨会上产品经理再一次推翻原型图。
技术总监冷冷地宣布,“医院那边催得紧,周六日都得来加班。”
新来的实习生把钢笔尖戳进掌心。
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绝望。
我们都在为一个系统努力,却忘了,系统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的。
那天晚上,在便利店遇到了沈默。
大学时,他学设计,我写代码。
我们曾是校内最亮眼的情侣,幻想着一起创业。
如今我依然敲代码,而他送起了外卖。
他的羽绒服拉链卡在了半截,露出里面那件,我熟悉的格子衬衫。
袖口磨出的毛边,像朵枯萎的蒲公英。
“你们项目还没验收?”
他把鲜肉包放在了收银台。
蒸笼水汽在他镜片上,结成了蛛网。
“系统后端一直有内存泄漏,老张让我重构整个医保模块。”我疲惫地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