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第1页)

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舞台上莱昂的身影,洞悉其内心真正盘算。

莫里森的脑海中,无数音乐理论、结构模型、和声进行在飞速碰撞、重组。

他试图从浩如烟海的乐谱与理论体系中,为“宿命”与“青春”的融合,寻找哪怕一丝合理的逻辑支点,或成功先例。

然而,每次推演,最终都指向僵局。

这两个主题,在哲学意涵、情感基调、乃至音乐语汇上,都存在着几乎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强行融合,最大的可能便是两败俱伤,互相削弱,最终沦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莫里森眉头越锁越紧。

他摘下眼镜,用指腹揉了揉眉心。

那张一向以严谨、睿智著称的面庞上,罕见浮现出一抹难以掩饰的棘手与茫然。

吴耀祖此刻双手交握,置于膝上。

视线在舞台上的莱昂与江漓间,来回逡巡。

作为华夏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吴耀祖对莱昂的音乐造诣,向来是认可的。

但此刻,莱昂这步棋,在他看来,却无异于自缚手脚,行至险境。

音乐创作最忌贪多求全,强扭的瓜不甜。

两个如此极端的主题,想要在有限时间内完美融合,其难度之高,不亚于走钢丝。

他轻轻摇了摇头,唇角抿成一条紧绷直线。

担忧目光,最终还是落在了江漓身上。

莱昂此举固然冒险,但也无疑将压力,以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传递给了后选的江漓。

细川隆太郎则与其他人反应略有不同。

身体微微前倾,原本半眯着的眼,此刻也睁开了些许。

镜片后的目光中,闪着复杂难明的光芒。

有惊愕,有审视,也有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期待。

指尖在腿上轻轻敲击着。

他不像库伯特那样,从演奏实践的角度考量。

也不像莫里森,从理论体系上解构。

更不像吴耀祖带着某种立场性的担忧。

他在评估风险,也在嗅探机会。

莱昂这步棋,固然险峻,但万一……万一他真的做到了呢?

以西方音乐体系的强大包容性与莱昂的天赋。

若真能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主题完美融合,那所能爆发出的艺术张力与震撼力,也将是空前的。

届时,不仅能一举扭转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