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这哪是赶工出来的作品?(第1页)

剧组抵达影视城后,立马投入到紧张的拍摄工作。

两个月时光,在镜头推拉摇移间悄然流逝。

江漓坐镇监视器后,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片场。

“道具组!那边的汉节穗子颜色不对!给我换!”

“群演!张骞出使,要有九死一生的决绝,不是去郊游!情绪!拿出情绪来!”

每一个分镜,每一处光影,每一句台词顿挫,都被他牢牢把控。

演员稍有偏差,便是不留情面的斥责。

古装部分的拍摄,便在这种近乎严苛的高压下,宣告杀青。

随即,整个团队无缝衔接,投入到更为繁杂的后期制作中。

江枫国际的资源,以及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此刻显露无疑。

顶尖剪辑师,经验丰富的配乐团队,国内最优秀的特效公司,几乎是不计成本地投入。

效率被催动到了极致。

三个月时间,如白驹过隙。

剪辑、配乐、调色、特效合成……

所有环节流水线般高效运转。

窗外已从料峭春寒,走到了绿意盎然的初夏。

十集纪录片,《河西走廊》,终于成型。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终作品提交期限,只剩下最后三天。

时间,紧迫到了极点。

……

文化部内部,一间平日罕有人至的小型放映厅。

此刻却座无虚席。

空气沉闷,带着某种无声压力。

陈老端坐中央,身旁是文化部几位核心领导。

稍远些,则是广电部门负责内容审核的负责人。

几十道身影陷在沙发里,姿态各异,却都透着股难言的凝重。

荧幕尚未亮起,厅内只有设备运行的微弱嗡鸣。

文化部的几位领导,眉头不自觉锁紧。

江漓在复试时展现的天赋固然惊艳。

可那是纸上谈兵。

真正操刀一部投资两亿,关乎国家形象的纪录片,又是另一回事。

何况,从启动到完成,满打满算不到半年。

如此仓促,成品质量究竟如何?

他们不敢奢求太多,只盼着别输得太难看,能在柏林保住几分颜面,便已足够。

广电审核人员,更是如坐针毡。

这部片子太特殊,时间太紧。

万一内容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