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当真相在柏林发声(第1页)

首映礼结束后,媒体采访区人头攒动,国际各大媒体记者挤满现场。

闪光灯闪烁不断,记者们争先恐后地提问。

江漓站在中央,陈妤希在一旁,二人气场强大却不张扬。

“江先生,请问您对《河西走廊》的反响有何感想?”一位《卫报》记者高声问道。

江漓微微一笑,眼神平静。

“我只是忠实记录了历史。”

“真相本身就有力量。”

声音不高,却在嘈杂的媒体区传得很远,引发一阵短暂寂静。

《纽约时报》记者紧接着提问,“您的纪录片长达六小时,为何坚持这种篇幅?”

江漓语气沉稳。

“因为历史不能被简化。”

“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铭记。”

“特别是那段被某些人试图淡化的战争记忆。”

话音刚落,一位日本记者立刻举手。

“江先生,有观点认为您的作品过于政治化,您怎么看?”

现场气氛骤然紧张,所有镜头对准江漓。

他却丝毫不慌,嘴角微勾。

“我想请问,直面历史真相,何时成了‘政治化’?”

“德国人面对二战历史时,会被指责为‘政治化’吗?”

“历史就是历史,不因任何人的意愿而改变。”

这番话掷地有声,引发在场记者一片赞叹。

陈妤希站在一旁,清冷面容上浮现出骄傲神色。

第二天清晨,各大国际权威媒体的影评如潮水般涌现。

《综艺》杂志以整版篇幅评价《河西走廊》,“一部史诗级杰作,重新定义了历史纪录片的可能性。”

《卫报》则以“震撼人心的历史之旅”为题,给出五星满分评价。

“江漓用镜头语言,让一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重新浮出水面。”

“《河西走廊》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法国电影手册》的资深影评人写道,“这是一部需要全世界观看的作品。”

“那些老人的眼神,那些历史的伤痕,无声胜有声。”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东方的历史,更是人类共同的记忆。”

社交媒体上,关于《河西走廊》的讨论持续升温。

【卧槽!这部片也太震撼了吧!看得我热泪盈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