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5章 纪录片《走进紫禁城》(第1页)

钱大勇,是京城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

这是位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的老炮儿。

鬓角已染霜,眉宇间刻着风霜,但一双眼睛却始终锐利如鹰。

他不追求流量热点,专啃那些耗时费力、却可能叫好不叫座的文化硬骨头。

台里同事私下都叫他“钱老倔”。

既是对他资历的尊重,也是对他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拗劲头的调侃。

所以,在前年的时候。

当台里把《走进紫禁城》这块硬骨头交给他时,所有人都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走进紫禁城》是故宫博物院先提出来的,想联合京城广播电视台做一部大型系列纪录片。

东西还没落地,故宫博物院就打包票说,政策、资金、资源……全都会一路绿灯。

这可不是空口白话。

项目启动会上,故宫的副院长亲自坐镇,当场亮出底牌。

“学术团队我们出最顶尖的,档案库全部开放,连未对外开放的区域也可以特批拍摄。”

他推过一份盖着红头文件的预算表。

“资金走专项文化基金,只要方案过硬,额度不是问题。”


但随之而来的,是近乎苛刻的标准。

他们不要浮光掠影的旅游宣传片,拒绝戏说演绎的野史故事。

旨在打造一部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具有权威学术价值的影像史诗。

这,注定是一条艰辛之路。

故宫方面的专家代表开门见山:“钱导,我们的要求很简单,每一个镜头都要有史料依据,每一句解说词都要有学术支撑。宁可不拍,也绝不乱拍。”

压力如山,但钱大勇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他太清楚这次合作的分量了。

接下来的日子,他带着团队扎根故宫。

脚本研讨会开了不下百次,每一句解说词都经过千锤百炼。

最终,他们决定用12个篇章,串联起华夏近60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全景呈现大历史独特视角下的紫禁城。

别看说着简单。

单单十二集的脚本,就写了一年之久,期间不断地修改打磨,采访各个部门的专家无数。

其中的辛酸外人根本无从知道。

当几个先导单元的粗剪版终于出来时。

审片室内却陷入了一种成就感和失落感交织的复杂沉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