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期,转瞬即至。
这半年里,整个大唐仿佛都被按下了快进键。
在登州,十座转炉夜以继日地喷吐着火焰,海量的神钢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第一艘铁甲舰“镇远号”的建造,在数万劳工和顶尖匠师的努力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接近完工。
在长安,格物院成为了大唐最神圣的科研殿堂。蒸汽机的技术日趋成熟,各种以蒸汽为动力的新式机械,如水力锻锤、起重机、抽水机,开始在各个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威力。
而在遥远的西部,“西部大开发”的成果,也开始显现。第一批由高原运抵长安的红薯,以其惊人的亩产量和绝佳的口感,彻底引爆了朝堂。当户部官员用颤抖的声音,报出“亩产五千斤”这个数字时,整个太极殿都陷入了死寂。
五千斤!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大唐将彻底从几千年来“靠天吃饭”的粮食危机中,摆脱出来!
李世民当场失态,他抢过一名内侍呈上来的蒸熟的红薯,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竟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老泪纵横。
“天佑我大唐!天佑我大唐啊!”
这个逆子,虽然总是气得他肝疼,但却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为这个帝国,带来了神迹般的惊喜。
在这样的背景下,半年之期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
登州港,今日戒备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整个港口,都被清空了。只有一座巨大的,被红布遮盖着的船坞,如同一个等待揭晓的巨大谜底,静静地矗立在海边。
船坞对面的观礼台上,人头攒动。
李世民亲率文武百官,从长安浩浩荡荡而来。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李靖……这些帝国的擎天柱,此刻都聚集在这里,他们的脸上,无一例外,都带着好奇、期待,以及一丝丝的紧张。
他们即将见证的,是决定太子李承乾命运的时刻,也可能是,决定大唐未来国运的时刻。
李世民端坐在观礼台的最高处,他穿着一身金色的龙袍,面容严肃,不怒自威。但他那双时不时瞥向巨大船坞的眼睛,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高明呢?他怎么还没来?”李世民沉声问向身旁的内侍。
“回陛下,太子殿下正在船坞内,做最后的检查。”
李世民“嗯”了一声,不再说话。
他身旁,长孙无忌的心情,最为复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