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的第一届科举,如火如荼的举行。
无数精通文韬武略之大才,犹如鱼跃龙门,经历层层选拔。
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下来,无数脱颖而出的学子,奔赴咸阳城,参加最后一场考试。
章台宫中,嬴政端坐王位,听着关于科举的所有汇报。
科举,那是国之大事,秦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多半都会来自于科举。
这些参与科举的学子,就代表着秦国未来的治理之向,重中之重,一丝马虎都不能有。
宫殿之中,李斯神情郑重,大声禀报。
“大王,此次参与科举的学子,一共有一千两百三十五位!”
“所有学子,皆是已经入场,已经做好了考试的准备!”
“这是今日的试题,还请大王定夺!”
随后,葵花公公将李斯手中的几套试题,呈至嬴政案前。
最后一场考试的试题,由六部而定,拟定多份试题,再由嬴政定夺最后的试题。
负责出题的人,无一是文坛大家,或者是武学大师,以及众位德高望重的秦国官吏,共同负责命题,并且皆是以秦国当前的政治环境而定,务必筛选出最优秀的治国栋梁之才。
而且,为了保证试题不外泄,在科举考试结束之前,所有参与命题的人,都需要暂时待在一个地方,不得外出,直到科举考试完全结束为止。
最终的命题,还会由嬴政亲自定夺,在考生拿到试题之前,负责监控的考官都不知道试题,更不可能提前准备答案。
所有的答案,都是考生根据自身的才学,而临场发挥,且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因此,这尽管是秦国的第一届科举考试,但在制度方面,已经做到了非常完善,绝对的保密与公正,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徇私枉法。
嬴政打开了试题的封存,将几套试题看了一遍。
这些试题,皆是以秦国治理以及开疆拓土为主,不仅仅是才学方面,还要精通治国之学,才可以回答出这些问题。
可以在这些试题中做到脱颖而出的考生,无疑会成为秦国最需要的良才。
嬴政眼中神光漫溢,指定其中一套试题,威严开口。
“传令下去,立即分发试题,开始考试!”
在嬴政下令之后,李斯迅速行动起来,
所有被封存起来的试题,在重兵押送下,一一送至考生面前。
这一次,一共有一千两百三十五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