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馆的灯火通明,映照着三张疲惫的面孔。
李明衍、阿漓和邓起围坐在墨漆桌案前,桌上摊开数十竹简,每一竹简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韩国律法。三人指尖翻动,目不转睛地查阅着每一条法规,偶尔交换意见,或在纸上记下要点。
这些竹简是邓起从驿馆的管事处借来的,据说包含了韩国所有现行法律。竹简虽经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但整体保存完好,显示出韩国对律法的重视。每一竹简大约二尺长,刻字工整,内容按照刑律、田律、户律等类别分门别类,是典型的战国时期法典编纂。
"这一卷是关于水利的,"李明衍专注地翻阅着一束绑有红色丝绳的竹简,眉头紧锁,"但里面只涉及水渠使用权、灌溉次序和水患治理的规定,没有提及外人探访水利设施的限制。"
邓起翻了个白眼:"就知道那厮是胡说八道。他满口'韩国法制',却连半条相关法规都拿不出来。"
阿漓左手捧着竹简,右手在纸上记录着细节:"或许在其他类别中有所提及。比如'行旅律'或'外客律'?"
三人又将注意力转向另一束竹简,继续仔细检索。驿馆内一片静谧,只有竹简翻动的细微声响和偶尔的低声讨论。铜灯的烛火在夜风中微微摇曳,将三人的影子投在墙上,拉得长长的。屋外,时有巡夜更鼓声响起,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春夜渐深,窗外隐约可见东方泛起鱼肚白。经过一整夜的搜寻,三人终于确认——韩律中确实没有任何条款限制外国人探访水利设施或遗迹的规定。
"果然是信口雌黄!"邓起一拍大腿,忿忿不平,"这位庄上官,简直是胡编乱造!"
李明衍疲惫地揉了揉通红的双眼:"好歹我们有了确切的结论。明日再去面见那位庄上官,看他如何辩解。"
阿漓伸了个懒腰,将散落的竹简整理好:"难怪他不肯具体指出哪条法律,原来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规定。"
三人商定次日一早再去面见庄上官,随后各自回屋休息。可睡意却迟迟不来,满脑子都是那位庄上官油腻的胖脸和毫无逻辑的长篇大论。
·············
次日清晨,天色刚亮,三人便整装前往王宫。他们没有休息好,眼圈发红,但精神却异常振奋——终于有了与庄上官周旋的确凿证据。
春日的新郑城已经苏醒,街道上行人渐多。早市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小贩们叫卖着新鲜的蔬果和热气腾腾的食物。几个身着麻布短衫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