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朝堂风云(第1页)

“陛下,眼下巴蜀战乱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臣以为必须快刀斩乱麻才行。眼下西路军被困积石州,抽不出兵力,援军只能从东路军或中路军中抽调,至于中央禁军,那是拱卫京畿、守护皇城安全的根本,绝不可轻动。”崔思退垂手立在殿中,斟酌片刻后,率先打破了紫宸殿的沉寂。

谢必安站在一旁,不动声色地瞥了崔思退一眼,心里掠过一丝诧异——按往日的惯例,崔思退素来不会第一个表态,总会等其他大臣先探探口风、打个先锋,今日这般主动,倒有些反常。

赵牧坐在龙椅上,缓缓点头,语气沉稳:“梁爱卿,你执掌枢密院,熟悉军中情况,你以为派何人去巴蜀剿灭叛乱为好?”他心里清楚,大乾最能打的军队,本就集中在北元边境,以三路北伐主力为核心,中央禁军关乎皇城安危,确实动不得。

梁俊卿上前一步,语气委婉却条理清晰:“陛下,东路军在之前的北伐中屡屡受挫,朝廷方才下旨训斥了淮安东路安抚使李世勋,又另派左玉堂将军前去整顿军务,眼下整顿工作恐怕尚未完成,这个时候贸然调东路军入巴蜀,恐怕不妥。”

虽说他身居枢密使之位,但安抚使已是一方要员,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关注之下,他也只能尽量客观地陈述情况。李世勋之前北伐战果糟糕,枢密院和左右二相都对他极为不满,可李世勋与淮西总管曾砚交好,算是皇帝亲信的帝党成员,所以才没被调离。

后来朝廷决定参照中路军的配置,在淮南东路另设楚州军,让禁军将领左玉堂调任统领,可左玉堂到任时间尚短,根本没稳住局面。

梁俊卿的意思很明确:眼下东路军的李世勋靠不住,左玉堂又刚赴任,都不是合适的人选,援军只能从中路军里选派。而襄阳一带,如今有襄阳军和兴化军两支强军坐镇,算是大乾边境最稳妥的区域,北边又有淮北三州作为缓冲,即便从中路军调离一支军队,也不会对整体防御造成太大影响。

“陛下,犬子谭良弼一直有心报效朝廷,只要陛下圣旨一到,他定然立刻点齐兴化军精锐,赶赴成都府剿灭叛乱!”谭之望一听就明白,梁俊卿这番话,实则是在推荐中路军的兴化军去巴蜀平叛。

毕竟襄阳军的王洪明刚刚得到朝廷任命,成为京西南路安抚使兼襄阳知府,正式接替辛表程统领襄阳军,短期内首要任务是整合军务,根本不适合离开驻地。

之前因为辛表程战死,谭良弼作为副将也受到牵连,处境有些灰头土脸,若是能抓住这次入巴蜀剿匪的机会立下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