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贩铁矿事件,完全应了李凡的推测。
昌翁所操控的漕帮,只是手套,负责运输,以及在各地强行招募工人进行毫无人道的劳动开采。
而寿州,庐州,豪州,滁州,楚州五州刺史,五个官场竟是联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保护伞”。
五个州府那是多大!
他们的生意几乎遍布了淮南道,各州都有打点。
甚至因为铁矿生意利益巨大,楚州又毗邻海口,他们直接走私到东海上,跟一些海上势力和倭寇势力交易。
经核实,仅仅今年的交易重量就高达四十万斤,相当于安史之乱前大唐五分之一的全年铁矿采集量。
其恐怖的数额,还是偷偷摸摸之下进行的,震惊了所有办事人员。
曾经也有工人和一些樵夫报官,但走到哪儿都是他们的人,报到哪儿都是自投罗网,只要报官,立刻被“销户”。
可以说黑暗到了极点!
那些劳工属于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毕竟这是古代,信息闭塞,阶级固化。
而且,官黑勾结,铁矿只是最大的生意。
如昌翁,陆老三等这样的人物,受到官府的庇护,大开绿灯,欺男霸女,坐地起价,变相吃空李凡对于地方上的免税福利。
等等丑闻,罄竹难书!
堪称是盛安元年,李凡登基以来,大唐第一大案!
李凡坐镇庐州,随即展开行动。
他将三千近卫营分成五支六百人的队伍,赶赴另外四州对涉案人员进行抓捕和搜赃,而第五支近卫军则前往庐州和滁州交界的“节山”。
节山由大小超过五十座山峰连接而成,也是磁铁矿的出土地。
经过审查,曹杰交代节山的山才挖了表面的十分之一不到,还不说地下的,其铁矿总产量没办法预估。
但经过他们已经私贩的那些铁矿来推测,其数额将巨大,超出当初史思明在大伾山发现的赤铁矿。
同时,李凡一旨调令,又从进士科和明经科的考生中抽调了五十多人过来上任。
数日后的傍晚。
“报!”
“陛下,最远的楚州来信,楚州刺史及其儿子,别驾,长史纷纷落网!”朱庆冲入州府。
李凡闻言满意。
“很好!”
“全部让人押解回长安,明年问斩。”
之所以要明年再问斩,主要还是不想引起太大的地方恐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