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于锦绣的成长、汪明远的遗憾(第1页)

乡党委的小会议室里,气氛既严肃又融洽。

蔡国强和他的团队坐在长条会议桌的一侧,而他们的对面,是于锦绣。

刘清明和祁卫国坐在靠门边的位置,像是两个无关的旁听者。

从泥石流灾害的善后处理,到灾后重建的繁琐工作,刘清明一直在有意识地把于锦绣推到前台。

她早早地就开始主持云岭乡劳务输出公司的全面工作,在一次次具体的事务中,她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

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耐心,让她在处理与广大农民工相关的问题时,显得尤为得心应手,也赢得了用工方的一致赞赏。

事实证明,于锦绣绝不只是一个外表出众的花瓶,她是一个有能力、有想法、有担当的乡镇干部。

谈判桌上,于锦绣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另一面。

“蔡厂长,关于我们未来五年的全面战略合作,我们乡里的意思是,在保证板蓝根足量供应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云州制药厂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于锦绣的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蔡国强这种商场老手,见过的阵仗多了。他笑着说:“于乡长,技术支持没有问题。但你们也清楚,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是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时间的。我们药厂也不是慈善机构,这些投入,总得看到回报才行。”

“回报是肯定的。”于锦绣说,“蔡厂长,您看,我们云岭乡现在农民的积极性非常高。只要有好的品种,有看得到的前景,他们开荒拓土的热情是无穷的。我们有土地,有劳动力,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你们最大的保障。”

蔡国强的助手插话道:“于乡长,优势我们看到了。但我们更关心风险。就像蔡厂长之前说的,万一领导换了,思路变了,我们的合同怎么办?之前投入的研发成本,找谁要去?”

于锦绣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反而把面前的一份文件推了过去。

“这是我们乡里做的未来三年药材产业发展规划。里面详细列出了我们计划引进和培育的三十七种药材,以及对应的市场前景分析和风险评估。我们希望,云州制药厂能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唯一的合作伙伴。”

蔡国强翻看着文件,脸上的表情慢慢变得郑重。

于锦绣继续说:“我们云岭乡,会成立一个统一的药材种植合作总社。以后所有的对外合作,都由合作社出面。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我们农民的利益,也能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提供最稳定的供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