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储君之怒(第1页)

长安西市,人声鼎沸,往日里贩卖丝绸、瓷器的店铺似乎都少了几分光彩,人们的注意力全被新近挂出牌匾的几家“货栈”吸引了。这些货栈不卖寻常物事,门口悬挂的木牌上,赫然用朱笔写着“代售西域奇珍”、“承揽远西货殖”,更有甚者,直接挂出了一幅巨大的、笔法虽显粗糙却气势磅礴的“寰宇舆图”,上面标注着从玉门关出发,穿过广袤的西域、波斯的丘陵,直至那传说中流淌着蜜与奶的“拂林”与“大食”的商路。

“听说了吗?‘致远商号’第一批从西边回来的驼队,光是那叫‘玻璃’的琉璃器,就赚了这个数!”一个穿着绸衫的商人伸出五根手指,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何止!还有那些色彩斑斓的羊毛毯,据说是叫什么‘波斯毯’,在咱们长安,一块就能换一匹上好的蜀锦!”

“啧啧,赵家这回可是真真淘到金山了!那西边,遍地是黄金啊!”

“致远商号”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大唐。一股前所未有的“淘金热”在商人、世家乃至寻常百姓中蔓延开来。无数人开始变卖田产、筹集资金,组建商队,梦想着能像赵崇珣那样,从遥远的西方带回财富和荣耀。连带着,长安城里的胡人向导、懂得西域语言的译语人,身份都水涨船高,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这股热潮自然也涌入了宫墙之内。

紫宸殿内,李琰身着常服,正听取户部尚书杜睿明的禀报。

“陛下,”杜睿明手捧笏板,语气带着一丝忧虑,“近日以来,两市(东市、西市)申请‘过所’前往西域的商队,数量激增,较上月翻了五倍有余。驼马、护卫价格飞涨,且多有良家子弃农从商,长此以往,恐伤农事根本,亦易滋生沿途盗匪,扰乱关防。”

李琰负手立于巨大的《大唐寰宇全图》前,目光深邃。地图上,代表大唐疆域的朱红色已经从关中蔓延至西域、漠北,甚至远至吐蕃高原,而更西、更北的广袤土地,尚是空白或仅以淡墨勾勒。他心中明了,这“淘金热”既是挑战,亦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杜卿所虑,朕已知之。”李琰转身,声音沉稳有力,“然,堵不如疏。此风既起,强压反失民心。朝廷当因势利导,将其纳入正轨。”

他踱步至御案前,提笔蘸墨,一边说一边挥毫:“其一,即刻颁布《远西商律》,明确规定商队组织之规模、护卫标准,需向沿途都护府报备,接受调度。其二,于河西、安西、北庭三大都护府设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