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十二年冬,英武帝萧元邦驾崩,太子萧恒继位,改国号庆安。
庆安元年,北梁军大举进犯,大胤边境战火重燃。
朝会上,二十九岁的新帝萧恒,拍着龙椅怒斥朝堂下排排站的大臣,“谁能出兵镇压北梁?”
无人应答。
萧恒急火攻心,目光阴冷扫视着数百文官武将,双手握成拳头,“既然众爱卿不语,那么朕宣布,朕御驾亲征,亲自横扫北梁。”
好几位文官站出来劝阻,“皇上万万不可啊。”
萧恒愤怒地看向众人,“那你们说说,谁出征?谁?”
如今已荣升太傅的李皖出列,“皇上,臣斗胆提议一人,望皇上应允。”
萧恒目光柔和地看向李皖,心里的怒气平静不少,“爱卿有何提议?”
李皖,“辅国公柳朝明。”
朝堂一片死寂。
此时距离柳朝明被囚,已经过去半年。
有武将不满地反驳,“辅国公?他如今押在大理寺,如何带兵出征?”
萧恒也知道当初囚禁柳朝明,惹得很多朝廷官员不满,可他没办法,在登基之前,父皇昏迷,各方势力角逐,他唯有找一个有能力,官职高的人杀鸡儆猴。
辅国公柳朝明就是最好的人选。
如今北梁进犯,确实没有比柳朝明更好的人选。
李皖见皇上犹豫,劝解道,“如今辅国公是戴罪之身,大胤危难,不管从家国的角度,还是军事能力的角度,辅国公都是天选之人。”
有武将嗫嚅,“用人的时候是天选之人,不用的时候囚禁在天牢,我们武将还真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在小范围内听得很清楚,周围的人全都低下头,谁也不说话。
李皖笑笑,“假若皇上同意,臣可以去劝诫辅国公。”
萧恒露出笑容,“诸爱卿,平定北梁一事便这么决定,李太傅,与辅国公详谈的任务就交给你,尽快给朕答复。”
散朝后,李皖直奔大理寺。
柳朝明正在大理寺内院的天井旁,挥汗如雨地练习刀法。
见到李皖,柳朝明收剑,“李太傅下朝就来找我,看来是我可以离开大理寺的时候了。”
李皖深知柳朝明早就得到了北梁进犯的消息,更是猜到皇上让他来大理寺的用意。
大胤如今能抵抗北梁的人,只有柳朝明。
李皖抱拳,“国公爷意下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