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冬天。
我收到蒲城人民广播电台颁发的记者证,送证的是一位我的文友李丽。
这是我从事新闻记者的开端,丽丽的到来,给村里人一个好奇的猜测。
丽丽究竟和我什么关系?这是村里人少见多怪的传统世俗眼光。
丽丽在蒲城一家服装学校学习缝纫技术,也是蒲城人民广播电台文学社的社员。
好奇心瞎咋呼,难免嘻嘻哈哈说出一些离奇的男女婚恋之事。
我不管这些,有了记者证,我就可以游刃有余做好最亮的自己,可以有正规渠道去采访新奇和事实的人和事。
至于我和丽丽的故事就让现实生活去解说吧!事业和生活同在,人生和命运同歌。
好好去走自己的路吧!
——题记
《记者证背后的故事》
1993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吹得村子里的树木都瑟瑟发抖,光秃秃的枝桠在冷风中摇晃,仿佛在诉说着冬日的寂寥。而在我那略显简陋的家中,却因为一个人的到来,掀起了一阵别样的波澜。
那天,我正坐在屋子里,借着昏黄的灯光翻看着一本旧书,心里还琢磨着什么时候能真正踏入新闻行业,去探寻那些外面世界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听到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敲门声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我起身打开门,冷风瞬间灌了进来,让我打了个寒颤,而站在门口的,正是杨丽,我的文友。她裹着厚厚的棉衣,脸被冻得红扑扑的,一双大眼睛却亮晶晶的,透着喜悦。她笑着举起手中的一个本子,对我说:“看,这是什么!”我凑近一看,竟然是蒲城人民广播电台颁发的特约记者证,一时间,我激动得有些不知所措,伸手接过那记者证,仿佛握住了开启全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丽丽走进屋子,一边搓着手,一边和我分享着她去电台领这个证的经过。她本就在蒲城一家服装学校学习缝纫技术,因为热爱文学,加入了蒲城人民广播电台文学社,也正是在文学社里,她偶然得知电台在招募特约记者,觉得我文笔不错又对新闻有着浓厚的兴趣,便推荐了我。经过一番考核,我顺利通过,这才有了今天她送证上门的这一幕。
然而,丽丽的到来,却在这个宁静的村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这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一个年轻姑娘来到一个单身小伙子家里,自然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那些平日里闲得发慌的村民们,聚在一起就开始窃窃私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