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丰碑,血脉融情,堂爷爷学山的抗日英雄故事光辉家族历史。
——题记
正月十六的“遛百病”结束后,堂爷爷学山的英勇事迹如汹涌的潮水,在我心头翻涌不息。回到家中,我怀着对先辈的敬畏与探寻真相的迫切心情,再次翻检家族旧物。在那陈旧木箱的底部,时光仿佛特意为我留存了一本泛黄的日记,纸张脆弱得如同历经风雨的蝉翼,似乎轻轻一碰就会破碎在岁月的尘埃里。
翻开日记,堂爷爷那熟悉又略显陌生的字迹,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开篇便是他投身抗日的初心:“国之将亡,家何以存?吾等热血男儿,当以身躯筑长城,护我山河,卫我同胞。”寥寥数语,却力透纸背,那一笔一划间,饱含着对国家炽热的深情与坚定的担当,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风云激荡年代里,一位热血青年毅然投身抗日救亡的宏大志向。
1942 年,那是被阴霾层层笼罩的年份,日军的铁蹄如恶魔般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烧杀抢掠的暴行随处可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痛苦的呻吟回荡在每一寸土地上。就在这艰难的时刻,学山爷,这位英勇无畏的抗日志士,宛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乡亲们指引着抗争的方向,却也因此成为了日伪军眼中欲除之而后快的钉、肉中如鲠在喉的刺。
那是一个看似寻常却危机四伏的清晨,村子被一层薄雾严严实实地包裹着。雾气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角落,仿佛连空气都被恐惧和紧张填满,每一丝风的流动都仿佛带着不祥的预兆。学山爷如往常一样,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为了组织抗日活动,在村里的大街小巷秘密奔走。他小心翼翼地穿梭在狭窄曲折的小巷间,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抗日同志低声交流着行动计划。昏暗的光线中,他们的眼神坚定而果敢,那是对胜利的渴望,对侵略者的愤怒。
然而,不知何处走漏了风声,一队日伪军和几个鬼子如同鬼魅般突然出现。他们的军靴踏在地上,发出整齐而又沉重的声响,仿佛是死神的鼓点,由远及近,一下下撞击着学山爷的心脏。那声音越来越近,恐惧的阴影也在不断蔓延。
听到远处传来的杂乱脚步声和叽里呱啦的日语,学山爷心中暗叫不好。他的眼神瞬间变得警惕而锐利,像一只敏锐的猎豹,深知此刻情况万分危急,自己必须尽快摆脱敌人的追击。他的目光急切地在四周搜寻着可以脱身的办法,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神经紧绷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看到了本村憨厚老实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