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杨柳村故事:大王庙的时代变迁(第1页)

历史铭记,黄河治理,岁月静好,一个大王为任一方,黄河太平,百姓安居。

杨柳镇的百姓铭记这个人,晚清一代名官丁宝桢,在黄河南岸为他修建了一座大王庙。

但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三道河旁修建炮楼,掀了部分房屋,用了檩条。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运动,砸烂了大王庙……

如今,有关人士提议重修大王庙,并邀请我为之书写一篇碑文。

我根据时代变迁撰写了碑文——

丁宝桢治河纪念碑文

黄河,华夏之血脉,浩浩荡荡,滋养苍生,亦曾水患频仍,祸及黎民。

晚清之世,河患尤烈,生灵蒙难,田庐漂没。值此危难之际,名臣丁宝桢临危受命,肩负治河重任。公以天下为己任,怀拳拳赤子之心,毅然投身于治河大业。

公亲临河干,风餐露宿,勘察水情地势,博采众议,筹谋方略。殚精竭虑,不辞辛劳,督工筑堤,疏浚河道,与河工同甘苦,共进退。其治河之策,精妙周详,举措有力,堵决口,固堤坝,束水攻沙,使河患渐平,黄水安澜。

公之治河,不仅解一时之患,更泽被后世。其功绩卓着,德被四方,百姓感恩戴德,颂声载道。

今黄河安流,百姓富庶,忆往昔公之伟绩,念公之遗泽,众人感怀不已。为弘扬黄河文化,缅怀公之丰功,重建大王庙,以彰公之德,垂范后世。

愿丁公之精神,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激励吾辈,勇担使命,为家国之兴,不懈奋斗。

铭曰:

黄河汤汤,水患频仍。丁公奋起,力挽狂澜。

治河有方,安澜黎元。德泽万世,功垂人间。

庙祀永固,英名长传。后世仰止,继往无前。

[立碑单位/个人名称]

[立碑日期]

——题记

在杨柳镇,那座曾经见证了无数风雨的大王庙,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百姓的记忆和情感。它的兴衰,如同一条隐秘的线索,串联起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风云变幻。

晚清时期,黄河水患频发,滔滔河水犹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吞噬着两岸的村庄和农田。百姓们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之中。就在这时,一位名叫丁宝桢的官员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 ,晚清一代名臣。他以天下为己任,怀着一颗拳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