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春天。
我和黄河岸边杏花村的50名农民工一起去了天津静海,我的任务是采访在天津打工的农民工兄弟,记录他们的打工生活。
在海河气味的静海,我结识了一位居住在静海《今晚报》上班的总编王晨旭老师。
王晨旭老师是宁夏人,他慈善温和没有总编的架子,对报社的员工一视同仁。
这是天意的缘分,和王老师的交往,对我的艺术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在静海一待就是三个月,三个月,我和这帮民工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最让我难忘的是海魂和姜峰,一个28岁,一个35岁,他们一个是泥瓦匠,一个是木工。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演绎抒情的流行歌曲,他们合唱的《农民工我的好兄弟》至今难忘,难忘他们那份真情投入,那份朴实无华的农民工形象……
今日,我在我的直播室里主持节目的时候,又想起了他们……
难忘静海!难忘民工兄弟!难忘王晨旭老师……
——题记
《农民工之歌》
1
1995年的春天,阳光带着些许暖意,开始慢慢驱散冬日残留的寒意。我怀揣着采访本和一颗热忱的心,跟着黄河岸边杏花村的50名农民工,踏上了前往天津静海的路途。那时候,火车哐当哐当的声响,仿佛是奏响的前奏,带着我们奔赴一段未知却又充满故事的旅程。
抵达静海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海河独有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水汽与城市烟火的味道。初来乍到,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那些农民工兄弟的身影,想要深入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最真实的点滴。
也是在静海,在《今晚报》那充满油墨香气的报社里,我结识了总编王晨旭老师。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报社那略显忙碌却又井然有序的大厅里。他个子不算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透着温和与睿智,脸上总是带着慈善的笑容,丝毫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总编架子。当我说明来意,想要了解在静海打工的农民工情况,希望报社能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时,王晨旭老师立刻热情地接待了我,详细地给我介绍着静海这边农民工务工的大致分布以及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
王晨旭老师是宁夏人,骨子里有着大西北的豪爽与质朴。他对待报社的每一位员工都一视同仁,不管是资深的老记者,还是新来的实习生,他都能耐心倾听大家的想法,给予鼓励和支持。而对于我这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