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司值房内,烛火通明。陈砚秋独坐案前,双目微闭,仿佛老僧入定。案上摊放着墨娘子送来的各种线索:特殊排版的书册、清流社誓词抄本、令牌拓印、还有那些从火场残片中抢救出的零星档案碎片。
在外人看来,这些信息杂乱无章,毫无关联。但在陈砚秋眼中,它们正逐渐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
“丙辰科...清流社...文曲符号...”他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在案上划动着。
赵明烛推门而入,见陈砚秋如此状态,不禁放轻脚步。他知道陈砚秋正在运用那超凡的记忆力,试图从碎片中拼凑出完整图案。
“如何?”待陈砚秋睁开眼,赵明烛才轻声问道。
陈砚秋眼中闪着奇异的光彩:“明烛兄,取纸笔来,越大越好。”
赵明烛立即命人取来一大张宣纸,铺满整张案几。陈砚秋提笔蘸墨,闭目凝神片刻,忽然开始挥毫泼墨。
他先是在纸中央写下“丙辰科”三个大字,随后以之为中心,向外画出数十条辐射线,每条线的末端写上一个名字或事件。
“天圣四年丙辰科,主考周正清,副考钱敏之、赵德芳...”陈砚秋边写边念,笔走龙蛇,“是科共取进士一百三十七人,其中状元王尧臣,榜眼韩琦,探花赵概...”
赵明烛惊讶地看着一个个名字从陈砚秋笔下流出,仿佛他脑海中装着一本完整的丙辰科进士名录。
“据我记忆,丙辰科确有争议。”陈砚秋在几个名字上画圈,“如江南才子沈括本为热门前十,却意外落榜;而河北举子张元本是中游之资,却高中第十八名。”
他在沈括和张元之间画了一条线,注明“互换?”二字。
接着,陈砚秋又在纸的另一处写下“清流社”三字,与“丙辰科”之间连出一条粗线。
“墨娘子提供的誓词中提到'奉文曲为主星,继清河之正统'。”陈砚秋笔锋一转,在纸上画出文曲星的符号,“而令牌上的纹样,经薛姑娘破解,确与文曲星变异符号有关。”
他在文曲星符号旁写下“清河学派”四字,又从《周礼异注疏》中回忆起的那个记载:“古祭祀用符,源出清河,以通天地。”
“清河...”陈砚秋忽然笔锋一顿,“我想起来了!真宗朝末年,确有一个清河书院,位于应天府,院长周敦颐倡导'文以载道,掌控文脉'之说,后因涉党争被废。”
他在纸上迅速画出清河书院的关系网,发现书院的多位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