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科名抵命(第1页)

五更的梆子声刚歇,陈砚秋踩着露水踏进大相国寺的藏经阁。昨夜暴雨冲垮了西墙,泛黄的经卷散落满地,在青砖上印出模糊的水痕。他的靴尖拨开一部《金刚经》残卷,底下露出半片靛蓝绢布——正是父亲临终前紧攥的那块。

藏经阁最里间的铁梨木柜散发着奇特的腥气。陈砚秋的银簪插入锁孔时,锁芯竟渗出粘稠黑液,在簪尖凝成《证类本草》记载的"文骨胶"。第三层隔板后藏着个紫檀匣子,匣面阴刻的北斗七星纹路里,嵌着七粒带血的磁石——正对应七任榜眼毙命之地的方位。

"果然在这里......"陈砚秋的指尖刚触到匣盖,肋间旧伤突然迸裂。靛蓝血珠溅在七星纹上,磁石竟自动移位拼出辽国南京道的轮廓。匣内整齐码着七册手稿,封皮皆用《景佑星变录》的残页包裹,每册首页都钤着父亲私刻的"守义鉴藏"朱印。

最上方的《锁院夜录》突然无风自动。陈砚秋按住发颤的纸页,发现记载景佑四年科场案的段落被血渍浸透。透过晨光,可见纸浆里嵌着黑丝——是当年涉案官员的头发。他的磁石扫过纸面,那些发丝突然扭结成《黜龙簿》缺失的章节:"凡行替劫术,需取同生辰者枕骨七钱,于春分夜钉入文昌阁地脉。"

第二册《骨相考》的装订线里缠着金丝。陈砚秋挑开线头,带出半片干枯的人耳——耳垂穿着枚磁石耳珰,正是父亲生前常戴的物件。书页间夹着的梧桐叶上,针孔组成的文字记载着更骇人的内容:"七任榜眼皆庚申年鬼门开时生,取骨时需诵《文昌度厄经》。"叶脉间还粘着朱砂颗粒,拼出韩似道少年时的乳名。

窗外传来乌鸦啼叫时,陈砚秋正翻到《祭器图鉴》中的骨针插图。那枚三棱针的纹路与王珩枕骨伤口完全吻合,图注小字写着:"辽国萨满法器,专取文骨精华。"书页边缘的批注突然渗出血珠,在纸上漫出父亲的字迹:"吾儿玉枕穴有青痣,此乃替劫印记。"

晨钟撞响的刹那,第三册《文怨录》自动摊开。这根本不是普通纸张,而是用七名黜落举子的皮肤鞣制,对着光能看到毛孔里残留的墨迹。陈砚秋的银簪划过"癫狂症状"条目,纸面突然浮现靛蓝掌印——与王珩发病时拍在墙上的完全一致。掌纹间用磁粉写着:"凡中榜眼咒者,必先见朱衣人索命。"

藏经阁深处突然传来经卷翻动声。陈砚秋闪到《大藏经》书架后,看见个穿深褐色袈裟的僧人正在偷换经匣——那人腕间的三环刺青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待脚步声远去,他窜到被翻动的经匣前,发现《仁王护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