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看着那些泛黄的资料,眉头也皱了起来。这种原始的排查方式,效率确实太低了。
她沉默了几秒,脑子飞快地转动着。
“贺叔,我们或许可以换个查法。”
“哦?”贺严来了兴趣,“你说说看。”
“光按着上岛时间查,范围太大了。我们应该反过来,先确定一个更小的怀疑圈子,再从这个圈子里去核对档案。”苏晴的思路很清晰。
她站起身,走到贺严的办公桌旁,伸出手指。
“第一,列出所有能接触到,或者有机会接触到发电机组、水库、弹药库、通讯站这些要害部门的人员名单,不管他是什么职位。”
“第二,在这些人里,找出那些有技术背景,但现在却待在非技术岗位,或者很不起眼的岗位上的人。就像李胜利,一个调度员,谁能想到他懂那些。”
贺严的眼睛亮了起来,他跟着苏晴的思路,补充道:“还有那些性格孤僻,不合群,常年独来独往的。”
“对!”苏晴打了个响指,“还有一点,查他们的家庭关系。那些声称家在内地,但常年不通信,或者通信记录很奇怪的,都要重点关注。”
她提出的这几条,本质上就是一套原始的行为分析和数据筛选模型。
在七十年代,这种把不同维度的信息交叉对比来锁定嫌疑人的想法,可以说是相当超前了。
“你这个法子好!”贺严一拍大腿,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把捞针变成了在几个碗里找针,范围一下子就缩小了!”
他看向苏晴的眼神,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这姑娘的脑子,转得就是比别人快。
“这事不能光靠保卫科那几个大老粗了。”贺严当机立断,“我重新成立一个审查小组,就叫‘拔钉行动组’,你来当这个组的副组长,专门负责排查工作。”
“我?”苏晴愣了一下。
“就是你。”贺严的语气不容商量,“你提的方法,你来执行最合适。我给你最高权限,人事科、保卫科,所有相关部门的档案,你随时可以调阅。我再给你配几个人,专门听你调遣。”
这等于是把整个内部排查的指挥权,交到了苏晴的手里。
苏晴明白这份信任的分量,她没有推辞:“好,我需要几个脑子活,做事细心的人。”
“没问题。”贺严拿起电话,就要摇人。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保卫科的刘科长一脸凝重地走了进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