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她活着是最好的结果(第1页)

景和帝去看了县志。

当看到苏砚冬在写下的《江南水利志》之后,一边颤抖着,一边点灯看了一整夜。

“好!”

“好啊!”

他从前是为了治水深入研究过的人,可再如何深入,这些年也没有再研究过,难免生疏。

怪不得在苏砚冬上任,自己治水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原因在此。

这水利志清楚记载了这么多次治水的经验,甚至在此处保留的还是副本,若是其他地方有水势风险,随时可以调用江南的人才前去解决。

海晏河清,有苏砚冬的一份。

景和帝从前还觉得自己勤俭节约、爱民如子,兢兢业业当皇帝,如今看来,对于江山的稳定,苏砚冬做得比他还要更多。

万平帝当年为什么要宠幸苏砚冬?

景和帝明白了。

有着这样才华的臣子,万平帝没有放过的道理。

万平帝没有杀的臣子,差点被他杀了。

从前有多大的误会,此时就有多大的后悔。

「此地自当年苏大人督建之后,近六年来再未溃过,下游三县的收成,比往年翻了两成。」

景和帝拿着县志,久久不能平静,白日里走过的堤坝旁边有着修堤的名录,百姓们自发将她的名字刻在最前面,字迹虽然不似御笔遒劲,却透着真切的敬服。

他曾经在朝堂之上见过苏砚冬向万平帝奏对水利,条理清晰,从容不迫,却不知道那份从容背后,是多少个泡在水里的经历,多少个核账到深夜的夜晚。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只是一个窥见过苏砚冬过往艰辛的人,心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着对苏砚冬能力的愈发认可,更有着无尽的心疼。

等翻到县志档案的最后一页,从水利图到断案卷宗,一一看过之后,卷宗上苏砚冬的字迹力透纸背:

「官者,当守百姓之利,而非徇权贵之私。」

旁边还有着御史弹劾苏砚冬的奏折,苏砚冬只回复了一则故事,河工冬日无衣。

景和帝将手上的卷宗轻轻卷起来,放在手心牢牢握住,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力道很轻。

原来他想了解的,不只是她的过去,还有着她在泥泞里坚守的温柔的灵魂,他此时很想见到苏砚冬,活生生的苏砚冬。

忽地,他就想到了在梦中毫无生气满眼恨意的苏砚冬,那人身心皆伤,满心皆死,却被自己用于万三制衡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