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嗣感叹不已,老贾就是天下芸芸众生的代表。
一个虚假的头衔,就能让他态度改变的如此之大。
所以在北宋来说,天命所归,人心向背还是个主要问题。
要想在北宋搞土地革命,变革社会结构还不太现实。
只能顺应现实的情况,先建立再改变。
杨元嗣笑着对老贾点了点头,说道:“那我一定要回去看看老贾的手艺!”
老贾听了杨元嗣的话,好像得到了莫大的荣耀,昂首挺胸,得意非凡。
杨元嗣又去看了登州的仓库,里面堆满了铁锭。
登州在莱芜监有三个大仓库和两个货站,一千五百多人。
名义上这些人是货站的伙计和护院,实际上全部都是登州军的精锐。
这些铁锭都被运回登州,打造成铠甲和武器。
这几年登州军储存的器械足够武装三十万人。
初时听到这个数字,杨元嗣也吓了一大跳。
赵纬纶这是一点儿也没给自己留退路啊。
这些甲胄和兵器都够登州全部人久族消消乐了。
不过未雨绸缪,莫过于此。
杨元嗣对于赵纬纶的工作是相当满意的。
杨元嗣和刘十三策马在驿道上驰骋,秋高气爽。
旁边田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完了,已经是晚秋天气。
杨元嗣和刘十三的马速都十分快,路上有一队破衣烂衫的队伍也在行进。
一个穿着破烂麻衣的小男孩儿突然从队伍里冲了出来,差点儿撞在杨元嗣的马头上。
杨元嗣用力将马勒的人立而起,堪堪停在那小儿跟前。
那孩子吃惊不小,吓的大哭起来。
他母亲急忙冲出来将他抱在怀中,一边朝着杨元嗣作揖:
“官人饶命,小儿不懂事,冲撞了。”
杨元嗣急忙下马,那小儿果然没有什么损伤。
那流民的队伍有一百多人,里面有青壮有妇孺,显然是拖家带口。
杨元嗣问其中的一个青年道:“你们这是干什么,要到哪里去?”
那青年骨架虽然很大,不过饿的皮包骨头,精神还算可以。
“小人们本来是济州人,本来还有几亩薄田,只是大河发水遭了灾。”
“为了活命,借了本地大户的利子钱,将老本都折了,这才游离失所。”
杨元嗣疑惑道:“你们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