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破题(第1页)

冰冷的木板硌的腿疼,初春的寒意顺着修补过的缝隙丝丝缕缕往里钻。

王明远搓了搓冻得有些发僵的手指,对着掌心哈了口白气,暖和了会后,他决定按先答经义题,再破策论,最后以诗赋收尾。

第一题:“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王明远默念着这句耳熟能详的话。

有点像前世职场中“少说多做”的生存法则,需要结合儒家修身观进行回答。

“讷言”绝非缄默失语,而是如《道德经》所言“大音希声”——言必有据,字字千钧;

“敏行”则需如农人春耕般躬身实践,不待惊蛰鼓催。

他提笔于草稿纸写道:

“君子慎言如惜金,非惧失言,惧失诚也。昔杨震暮夜却金,片语定乾坤,此讷言之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此敏行之范。今人多以巧舌为能,实不知行胜万言......”

笔锋力透纸背,将抽象道德转化为可践行的准则,又需要结合一些典意,博古论今的表达出来。

他努力将这种辩证关系揉进去,既守经文本义,又带点现代实用思维,希望能让考官眼前一亮。

大雍朝的考试相对主观,能答出来是其一。

能答的好,答的更有巧思则更能获得考官的青睐,才能取得靠前的名次。

若只是照搬书中讲述,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在其中,那绝对是无法通过考试的。

接下来便是第二题:“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此题暗藏儒家“内圣外王”的进阶逻辑。

王明远联想起前世“躺平”与“内卷”之争,笔锋一转:

“独善非隐逸,乃蓄力待时。姜尚渭水垂钓,孔明耕读隆中,皆守道待机;

兼济非滥施,须持矩量度。骤贵而忘本,终致身败名裂......”

结语直指核心:“士当如江海,穷时静水深流,达时奔涌润泽万物——动静皆守中正,方为真君子。”

最后则是经义的最后一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此题直指权力根基。

王明远脑中闪过《黄帝书》中阉冉谏言:“得道在民心,守道在法度!”

他拆解两层:“表为治国方略,里为民心所向。商纣酒池肉林,虽拥雄兵而众叛亲离;文王修德政,岐山耕者让畔,此即‘多助’之真义。故治国当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