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辽宁省《盘锦市》(第1页)

盘锦,这座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城市。它东、东北邻鞍山市,东南隔大辽河与营口市相望,西、西北邻锦州市,南临渤海辽东湾,总面积4062.34平方千米 ,下辖盘山县、双台子区、兴隆台区和大洼区。盘锦地势平坦,多水无山,拥有中国最北端的海岸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冷同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裕。

历史沿革:岁月长河中的变迁

盘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那时起,盘锦便开启了它漫长而独特的发展历程。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域内设置房县,这是盘锦地区早期的行政建制之一,标志着盘锦开始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然而,西晋时期房县被撤销,此后盘锦地区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动。

金、元、明、清后历朝均在此建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盘山厅,这一时期,盘锦地区在行政管理上逐渐趋于稳定。1913年,盘山厅改为盘山县,行政区划进一步明确。

1948年,盘锦全境解放,盘山县民主政府隶属辽宁省。此后,盘锦地区经历了盘锦农垦局、盘锦地区等不同的行政管理阶段。1984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盘山县,设立盘锦市(地级),直属辽宁省,盘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6年3月,设立盘锦市大洼区,至此,盘锦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下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盘锦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其中,“古渔雁”民间故事是盘锦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古渔雁是指那些世代以捕鱼、拾贝、采蛤为生,逐水而居,过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生活的渔民群体。他们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古渔雁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海洋的顽强抗争,以及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2008年,“古渔雁”民间故事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口子高跷也是盘锦文化的瑰宝。上口子高跷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舞蹈、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表演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上口子高跷的演员们脚踩高跷,在锣鼓声中翩翩起舞,动作矫健,姿态优美,时而惊险刺激,时而诙谐幽默,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8年,上口子高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