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带的东辽河畔,有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区——辽源市西安区。全区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下辖1个镇(灯塔镇)、6个街道(仙城街道、东山街道、富国街道、先锋街道、安家街道、太安街道 )。这里不仅是辽源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融合了深厚历史文化、独特自然景观与丰富民俗风情的地方。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西安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辽源市区水源地遗址发现的“人”字形刻纹陶片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盛京旧志沿革》记载,周代前,秽貊、肃慎族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活。
汉至南北朝时期,西安区属玄菟郡,西汉以后夫余国据此地。东晋永和二年(346年),在辽源龙首山山城建渤海国夫余府,即夫余西徙近燕的后期王城。晋朝时这里为高句丽地,后魏为勿吉地。隋唐时期,隋朝高句丽仍据此地,中原王朝在高句丽范围之内设立郡县。唐朝初年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的南苏州,唐朝渤海国时,东丰县属长岭府,东辽县属夫余府。
宋辽时期,后唐同光四年(契丹天赞五年,926年)辽于此地建黄龙府,到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共历经49年。由于黄龙府卫将燕颇反辽,黄龙府被废。辽灭渤海国后,西安区地区属东京道长岭府,设在梅河口市山城镇(亦说属乙典郡)。金代属咸平路,元朝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咸平府斡磐千户所,后为辽东宣慰司辖境。
明代先设定辽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后设奴尔干都司,东辽、东丰两县属三万卫管辖,后属塔鲁木卫、司吉河卫境。明正统二年(1437年),设辽东边墙,西安区位于边墙之外。
清朝以前,生活在西安区境内的民族主要是满族,东部属于海西女真哈达部,西部是叶赫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后,将今辽源市全境(包括西安区)划为大围场的一部分。清康熙年间(1661 - 1722年),辽源地域(包括西安区)正式划为盛京围场,专为皇室狩猎用地。清光绪四年(1878年),盛京将军曾祺向清廷奏请西流水围场和东流水围场开禁。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围场弛禁招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清政府于扎拉芬阿林围之大疙瘩(即龙首山)西侧设东路保甲分局,办理民事政务,为辽源境内(包括西安区)建制之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