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这座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县级市,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总面积达3341平方千米,是一座融合了丰富历史文化、壮丽自然风光和独特民俗风情的城市,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众多值得探索的精彩之处。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集安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那时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这里已筑有城池,据考可能是盖马国南境。公元前107年(汉元封四年),在此设置西盖马县,属玄菟郡。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称高句丽。朱蒙借助当地居民支持,将高句丽政权疆域扩大至鸭绿江中游和浑江中下游地区,后建都于纥升骨城(桓仁县五女山城)。公元3年(西汉元始三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从桓仁迁都于国内城,也就是如今的集安市城区,集安自此成为高句丽的王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高句丽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涵盖吉林省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 。
公元209年(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孙康出兵袭击高句丽,山上王延优被迫放弃国内城,迁都丸都山城。公元224年(魏黄初五年),曹魏名将毋丘俭率步骑万人,直捣丸都城,使其遭到毁灭性破坏。到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第20代王长寿王迁都平壤,但集安依旧人口稠密,经济繁荣。高句丽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与历代王朝保持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高句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深远,儒、佛、道文化盛行,其坚固的山城、雄伟的陵墓、辉煌的古墓壁画,都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唐朝在集安设哥勿州都督府,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辖集安。7世纪末,集安为渤海国西京鸭绿府桓州丸都县。辽灭渤海后,在集安仍置桓州。金为婆速府路管辖。元朝属辽阳路的东宁府辖。明朝属建州卫。清朝初年,集安为封禁区,荒芜了200余年。1877年(清光绪三年)弛禁,置通沟分防巡检。1895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因长白山地区农民起义反清,朝鲜骚扰边境,加之“韩民越垦,交涉日繁” 。1902年7月5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初一),奉天将军曾祺奏请划老岭北通化县的聚字五保、老岭南桓仁县的和字六保,设立辑安县,县城设在鸭绿江右岸洞沟平原的国内城旧址。“辑安”之意为收拢整治、安抚息宁,有收拢民心,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