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冀州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辖区面积918平方公里 ,北距首都北京30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市110公里。它辖7镇4乡,包括冀州镇、周村镇、码头李镇、西王镇、官道李镇、南午村镇、小寨乡、门庄乡、北漳淮乡和徐庄乡,共410个村,人口约37万人。这里交通便利,邯黄铁路过境建站,大广高速擦境而过,周边300公里内有北京、天津、济南、郑州、太原和石家庄等华北六大城市,凭借高速公路、铁路或者国道相连,处于石家庄、济南1小时经济圈,京津两小时经济圈,京九高铁衡水段建成运营后,冀州更是融入了北京1小时经济圈。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冀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早在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征服蚩尤、炎帝后定居中原,依山川大势 “割地布九州”,冀就为九州之一,且居九州之首。从那时起,冀州之名便在华夏大地上闪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上古时期,冀州在多部古籍如《尚书·禹贡》《尔雅》《周礼》中均被列为九州之首,夏商周三代沿袭上古九州划分,冀州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信都郡,治信都县,标志着冀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开始。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冀州治所移至信都(今冀州市),自此至民国初年,这里一直是冀州的核心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冀州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但其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长期稳固。
东汉时,公元191年,冀州领9个郡、100余个侯国(县),可见其地域之广和影响力之大。当时,冀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显着发展,人口也日益繁盛,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众多文人墨客、商贾名流汇聚于此,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冀州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隋大业三年(607年),冀州郡领11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隋朝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冀州作为重要地区,其行政范围的划分更加细化,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和经济的统筹发展。这一时期,冀州的交通得到进一步改善,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冀州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商贸往来频繁,经济持续繁荣。
唐朝时,621年冀州领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阜城、武强、蓚9个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