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坐落于吉林省中南部,宛如一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宝石。它地处北纬43°3′~43°38′,东经124°49′~125°46′之间,幅员面积达2527.13平方千米 。这里是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满、汉、回、朝、蒙古等27个民族在此聚居,2022年全县总人口人,其中满族人口17.3万人,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地域文化。
历史的长河:沿革与脉络
伊通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开始,这片土地便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先秦时,伊通为古肃慎国之一部;西汉时,地当卫氏朝鲜西北境,属辽东郡;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伊通属玄菟郡西盖马县。
晋代,伊通属挹娄;南北朝时,归属勿吉白山部;隋代,被高句丽占据;唐代,设渤海国,伊通属中京显德府荣州;五代时期,辽灭渤海国建东丹国,伊通属人皇王辉发部。1105年(辽天庆五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灭辽称帝,创建金国,伊通属东京咸平路。
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伊通属辽阳行省咸平府开元路。明初,废元行省制,伊通分属奴儿干都司之塔山卫、勒克山卫等多个卫所。明末,海西女真崛起,伊通大部属叶赫部,东南一隅属辉发部。1616年(天命元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灭叶赫,伊通全境尽归建州女真所属。
1681年(康熙二十年),修筑京师至吉林驿道,伊通地当盛京至吉林之中,设蒙古霍罗、叶赫、赫尔苏、阿勒坦额墨勒、伊巴丹五处驿站。1728年(雍正六年),伊通设镶黄、正黄二旗公署,隶属永吉厅。1814年(嘉庆十九年),设伊通河分防巡检,隶属吉林厅。1882年(光绪八年),伊通州建治。1913年3月,撤州建县,称伊通县,隶属长春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翌年设伪伊通县公署,隶属伪吉林省。1941年1月1日,伊通县与双阳县合并,称通阳县。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中国共产党收复伊通,建立通阳县民主联合政府。1946年3月15日,撤销通阳县,恢复伊通县和双阳县。1947年10月1日伊通县解放,隶属吉林省。1988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通县,设立伊通满族自治县,隶属四平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伊通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清朝开国元勋巴奇兰,以其卓越的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