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雨,来得猝不及防。上午还是阳光明媚,临近放学时分,天色却骤然阴沉下来,厚重的铅灰色云层低低压在城市上空,不多时,密集的雨点便噼里啪啦地砸在教室窗户上,很快连成一片水幕,将窗外的操场、教学楼和远处的街景都模糊成一片朦胧的灰绿色。
下课铃声响起,伴随着学生们或兴奋或抱怨的喧闹声。林雪萍站在高二(三)班教室门口,看着学生们蜂拥而出,不少没带伞的挤在走廊里,望着瓢泼大雨发愁,商量着是冒雨冲去食堂还是等雨小些。
“林老师!”一个清亮又带着点急切的声音穿过嘈杂传来。
林雪萍回头,看见许清瑶小跑着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硬壳笔记本,封面上贴着不少可爱的标签。“林老师,关于上次您提到的那个开放性探究课题,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想跟您再讨论一下,不知道您现在方便吗?”许清瑶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求知和分享的欲望,显然完全没被窗外的大雨影响心情。
林雪萍看了看表,又看了眼窗外丝毫没有减弱迹象的雨势。她原本计划是回办公室快速整理一下教案就去食堂吃饭的。
“好啊,”她微笑着点头,“正好我也暂时走不了。去我办公室吧,那里安静。”
“太好了!”许清瑶雀跃地跟上。
教师办公室里此刻人不多,大部分老师都去吃饭或者已经下班了。林雪萍的办公桌靠窗,雨水敲打玻璃的声音在这里听得更加清晰,反而衬得室内更加宁静。她给许清瑶拉了张椅子坐在自己旁边。
许清瑶迫不及待地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却又条理清晰地写满了字,还配有一些手绘的示意图和剪贴的文献摘要。“我回去又查了很多资料,觉得我们之前设定的那个关于‘环境因素对植物向光性生长影响程度’的对照组还可以更严密一些。比如,除了光照强度和角度,是不是还应该考虑连续阴雨天气(就像今天这样)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的可能滞后效应?还有土壤的湿度会不会成为一个干扰变量?我想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更长期的观测记录,甚至引入一些简单的数据建模……”
她侃侃而谈,思维活跃,逻辑清晰,显然投入了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深入思考。林雪萍认真地倾听着,不时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的神色。作为老师,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更能主动拓展思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设计探究方案。
两人就着许清瑶的笔迹和想法,低声讨论起来。林雪萍从专业角度给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