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的紧张气息在六月炙热的空气中弥漫开来,连窗外聒噪的蝉鸣都仿佛带上了倒计时的紧迫感。高二(三)班的教室窗户大开,风扇在头顶吱呀呀地旋转,竭力搅动着凝滞的空气。林雪萍站在讲台上,手中拿着一份刚收上来的古诗词默写练习,指尖划过纸面,微微皱眉。几个本该工整的字迹写得分外潦草,甚至漏掉了关键的得分点。
她抬眼扫过下方埋首疾书的学生们,目光落在靠窗位置的江韵华身上。少年眉峰微蹙,笔尖在草稿纸上快速地演算着什么,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旁边的许清瑶则是另一番景象,她坐姿端正,正专注地翻阅着一本厚厚的历史年表图册,时不时用荧光笔划下重点,恬静的侧脸在午后的阳光下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仿佛隔绝了周遭的浮躁。
“好了,先停笔。”林雪萍清越的声音响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把昨天布置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默写本拿出来,交叉批改。重点关注易错字和名句。”
教室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窸窸窣窣交换本子的声音。许清瑶将手中的图册推到一边,熟练地接过同桌递来的本子,拿出红笔。江韵华则显得有些烦躁,胡乱将草稿纸上的演算划掉,粗鲁地抓过前面同学的本子。林雪萍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片刻,不动声色。
批改很快结束。林雪萍开始讲评,将投影仪打开,把几份具有代表性的错例放大在屏幕上。当念到一份漏掉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整句的本子时,她特意停顿了一下,视线准确地捕捉到了江韵华瞬间变得有些僵硬的后背。
“理解词人情感的深度,不仅在于背诵,更在于体会。考试时,名句填空的分值,丢得最冤枉。”她的语气平缓,没有点名,却如一根小针,精准地扎在了某些人紧绷的神经上。
下课铃骤然响起,打破了沉重的气氛。学生们如蒙大赦,纷纷收拾书包。林雪萍示意课代表分发批改好的试卷,补充道:“江韵华,许清瑶,留一下。”
人群散去,喧嚣褪去,教室里只剩下他们三人。江韵华低着头走到讲台边,紧抿着唇。许清瑶则抱着资料跟在旁边,眼神平静。
“江韵华,”林雪萍将那份漏掉关键句的默写本放在他面前,语气放缓了些,“最近的冲刺阶段,感觉压力很大?”
江韵华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盯着本子上刺眼的空白处,呼吸有点重。半晌,才闷闷地“嗯”了一声:“物理最后几个模型总卡住,昨晚折腾到一点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