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以您老这身体状态,搞不好都能把我送走。”
叶尘乐道。
“哈哈,楚国公真妙人也。”
孙思邈也挺乐了。
“当今礼部尚书崔敦礼提出大国雅量,对百姓施以德教,看来效果很好啊。”
“说来也有趣,这君明则臣贤,朝堂上,百官各抒己见,提出一条条振国之策,皆是良臣、能臣、贤臣。”
叶尘感慨,李世民下狠手,流放裴氏、韦氏,灭琅琊王氏,世家现在明面上都老实了,不闹了,山东士族也学会了谦卑。
“应该是明君不给奸臣机会,或者明君吸引到的也是明臣。”孙思邈道。
“嗯,有道理。”叶尘点点头,就李二那识人之明,简直了。
“楚国公,相遇即是缘,可否指点指点我们文学?”
“是啊,大唐文采最盛者,非楚国公莫属,诗词造诣无人能及,好像一睹楚国公风采。”
“……”
二楼的读书人们期盼地看着叶尘。
“哈哈,我天天忙着国事,哪有时间研究诗词啊,文学发展还得靠你们。”
“倒是之前遇孙思邈前辈,得遇知己,兴之所至,做了句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不如大家帮我补全出一首完整的诗。”
叶尘很不要脸地笑道。
现在他都不卖弄了,天天搬运别人的文采,他都不好意思了。
“好美的诗句,又一传世佳作也。”
读书人们眼睛一亮,兴奋地探讨起来。
叶尘笑呵呵地看着,这时候的读书人,真的是蓬勃有力,风雅向阳,如文字一样雅而端庄
正而净澈。
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孜孜求学,积极上进,知礼守礼,谦逊而不卑,有才而不傲。
大家坐一起,不论家世,不论出身,就交流学识。
富者于酒楼高谈阔论,贫者坐街边坐茶铺,也能聊上一天。
大家默契地不打扰读书人交流,读书人也不会轻视普通人,大家相互尊重。
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大家都充满着正能量,积极向上。
汤问学宫里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大家围成一圈圈,坐而论道,重现着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街边常能看到书生抱着书籍,三两成群,边走边交流,眼神干净,全是对知识的渴望。
现在文采一般,不思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