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信的卷子里,没有一句空话。他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直指当前关中经济的要害。减税、修路、统一度量衡……这些,都是最务实的治国之策。
而郑玄年的文章,虽然写得漂亮,却通篇都是虚无缥缈的纲常伦理,对于如何让百姓吃饱饭,如何让国家富裕起来,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的见解。
“一个国家的兴衰,不能寄希望于某一个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我们要建立一个哪怕庸才坐在那个位置上,国家也能正常运转的制度!”
孙寒的话,再一次在他耳边响起。
李世民忽然明白了。孙寒要选的,不是辅佐“明君”的鸿儒,而是能在制度框架内,高效运转的“零件”。
这些“零件”不需要太多的思想,只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算学、逻辑、实务……这些才是他们需要掌握的。
“他……他是在建立一台……一台精密的机器。”李世民喃喃自语。一台以法律和制度为框架,以这些新型的“公务员”为齿轮,能够自行运转的国家机器。
这个认知,让他感到一阵深深的寒意,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
就在这时,刘伯温的身影出现在了他的书房门口。
“李先生。”刘伯温拱了拱手,脸上带着微笑,“总理有令,第一批三百名公务员已经选出。三日后,将举行‘内阁成立暨第一届公务员授职大典’,正式组建新朝的行政中枢。总理特邀您……前往观礼。”
三日后,太极殿。
这座见证了数个王朝兴衰的宏伟大殿,今日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大殿内外,焕然一新。所有象征着李唐皇权的龙纹图饰都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简洁而庄重的“华夏共和”徽记——一个由齿轮和麦穗环绕的古朴“华”字。
那张空置了许久的龙椅,已经被搬走。高台之上,只设立了一排朴素的桌案。
殿内,站着三百名通过考试的“准公务员”。他们都换上了一身统一的深蓝色制服,胸前佩戴着自己的姓名和临时职务。
赵信就站在这三百人之中。他穿着笔挺的新制服,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在发光。他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张张和他一样年轻、激动而又略带紧张的脸。他们之中,有像他一样的商人之子,有苦读多年的寒门学子,有退伍的军人,甚至还有钱乙那样的女子。
他们的出身天差地别,但从今天起,他们将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华夏共和的公务员。
殿外,广场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