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使团抵达巴达维亚的那天,港内飘着淡淡的桂花香。使团由翰林院学士李东阳带队,随行的有户部、工部的官员,还有几位江南的农学家——他们奉天启帝之命,来南洋考察农业、通商和水师建设,顺便将京城的新消息带给萧如薰。
萧如薰亲自到码头迎接,李东阳刚走下战船,就笑着递上一封书信:“萧侯爷,皇上特意让我给您带了信,说辽东的火器作坊已经建成,您派去的工匠帮了大忙,袁崇焕将军还特意上奏,夸南洋的火器‘威力冠绝天下’呢!”
萧如薰接过信,指尖抚过天启帝熟悉的字迹——信中不仅提到辽东防务的进展,还叮嘱他好好接待使团,让他们多学南洋的经验,回去后推广到大明各地。他抬头对李东阳说:“李学士一路辛苦,我已经让人收拾好了驿馆,还准备了南洋的特产,咱们先去驿馆歇息,明天再带您考察。”
接下来的半个月,萧如薰陪着使团走遍了南洋的主要据点。在苏门答腊的稻田里,农学家们蹲在田埂上,仔细观察水稻的长势,当听说这里的稻谷亩产比大明本土高两成时,纷纷拿出纸笔记录,还向当地农人请教种植技巧;在巴达维亚的火器作坊,工部官员围着新造的火箭筒,反复询问制造工艺,宋应星耐心讲解,还让工匠演示了连发操作,看得官员们连连惊叹;在水师学堂,李东阳看着学员们操控模拟战船、绘制海图,忍不住感慨:“南洋水师能这么强,原来是有这么好的培养方法!回去后,我一定向皇上建议,在福建、广东也建几所水师学堂!”
考察到最后一天,使团在城堡召开总结会议。李东阳拿着厚厚的考察记录,对萧如薰说:“萧侯爷,南洋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农业上,澳洲的棉花、苏门答腊的水稻都值得推广;通商上,与印度、欧洲的贸易模式可以借鉴;水师建设更不用说,您的经验要是能在大明沿海推广,以后倭寇、欧洲人都不敢来犯!”
萧如薰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份奏折:“李学士,这是我对大明沿海发展的建议,您帮我带回京城交给皇上。我建议在福建、广东设立通商港,仿照南洋的模式与海外贸易;再派水师到南海巡逻,保护商队安全;另外,鼓励百姓移民南洋和澳洲,既能缓解大明本土的人口压力,又能加快边疆开发。”
李东阳接过奏折,郑重地放进公文包:“萧侯爷放心,我一定亲手交给皇上,还会在皇上面前为您进言,让这些建议尽快落地。”
送走使团后,萧如薰刚回到书房,张万邦就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份通商文书,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