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逆流沙众人之后,陈雍便向着李斯所在的雅间走去。
门外侍立的护卫显然认得他,并未阻拦,躬身为其推开房门。
雅间内,李斯独自凭栏,看似在欣赏楼下渐散的宾客,实则在默默观察着方才离去的卫庄一行人的身影。
听到开门声,他缓缓转过身。
“陈护法,处理完私事了?”
陈雍在他对面坐下,自顾自斟了一杯酒:“一些江湖旧识,让李廷尉见笑了。
倒是廷尉今日前来,令这妃雪阁蓬荜生辉。”
“护法过谦了。”
李斯摆了摆手,“王上对护法信任有加,此番妃雪阁重建,王上亦表支持,斯岂能不来?”
“有心了。”
话音落下,两人陷入短暂的沉默。
半晌之后,李斯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些。
“日前朝堂之上,王上再议‘书同文、车同轨’之策,决心已定。
但具体施行细则,诸如以小篆为准,还是另采别体?驰道规制几何?度量衡之标准器如何确保精准并推行至郡县?
诸多细节,朝堂上却是各有各的理,争论不休。
我知护法卓见。斯冒昧,想在此请教护法,对于这些细则,能否教授一二?”
陈雍看了他一眼,也知晓将来,这些政策大概率也由他李斯主导推行。
沉吟片刻之后,他才开口说道。
“廷尉以为,推行此策,最大的难点在何处?”
李斯毫不犹豫的回答:“在于‘习惯’。六国遗民沿用旧制数百年,非一纸诏令可轻易更改。
尤其士人,视文字为传承,骤然更易,抵触必大。”
“正是。故而推行这些政策的时候,需刚柔并济。
以小篆为官方文字势在必行,此乃‘刚’。
但可设过渡之期,比如三年内,官府文书、律法、教学必用新字。
而民间旧简、书籍暂不查禁,允许私下使用,待老一代故去,新风自成。
此谓‘柔’。
“至于驰道规制与度量衡,标准必须统一,此乃‘刚’。
但可明示其利,让民见其利,则阻力自减。
李斯听得目光闪动,陈雍所言,与他心中一些模糊的想法不谋而合,且更为清晰。
“过渡”与“示利”,这确实是减少动荡的良方。
“护法高见,令斯茅塞顿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