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十一章神奇的催眠术
催眠(英文:sis,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睡神s的名字),狭义催眠是指对人或动物刺激其视觉,听觉或触觉(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来引起半睡眠状态。广义是指对特殊的刺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催眠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虽然催眠很像睡眠,但睡眠在催眠中是不扮演任何角色的,因为如果人要是真的睡着了,对任何的暗示就不会有反应了。
催眠术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心理调整技术。催眠专家郝滨先生在其著作《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中》把催眠的发展分为神学时代、流体力学时代和心理生理时代三个时期。
在古代就有很多类似于催眠的记载,由于科学不发达,便借助自身或者外界的力量来治疗某些疾病。再如寺庙的僧侣或者教堂的神甫等进行讲道、说法、告解等,都有类似于自我催眠的作用。这就是催眠的神学时代。
在18世纪,麦斯默提出“动物磁气说”,认为生病是人体磁场流通的阻碍,需要借助外力打通磁场,就能治疗疾病。
1841年11月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布雷德(g.braid)在观看一位瑞士医师用催眠术治病表演时,他用挑剔的、蔑视的态度想从中找出欺诈骗局,结果未发现有任何破绽,于是他也开始了对催眠的研究和应用。由于催眠能改变人的感觉敏感性,1841年布雷德开始用催眠来麻醉、镇痛。布雷德是用凝视水晶球的方法做催眠,他开始提出了眼神经疲劳学说,认为这是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这种使人进入清醒和睡眠之间的状态的方法就是催眠术(布雷德首先提出来的)。
现在的催眠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是二层次学说:
第一层次:物质层次——脑神经系统功能。脑神经接受心理暗示后,进行储存、分析后通过神经生物的变化,影响生理活动功能,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诱导催眠状态。
第二层次:个人心理活动的接受情况,主要是心理功能的作用如:暗示。在催眠状态下接受暗示性指示更具作用。
说到催眠的原理,一定要从脑波开始讲起。脑波有四种:β、a、θ、δ波。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是β波,称为一般醒着状态。当人在心情平静下,所呈现的是a波,称为放松状态。θ是打盹波,称为打盹状态。δ是酣睡波,称为熟睡状态。而催眠就是在a波和θ波状态下进行的。
催眠有两种基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