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八十九章 食以知心地(第1页)

婴儿呱呱坠地,最开始的“本能生活”,就是找到母亲的乳房,然后拼命吸吮。皮肤静脉高度胀满的乳房,对婴儿来说,就是祝福、佑护他降临人间的一个充满温柔、善意的巨大粮仓。同时,也是关于这初生牛犊的一切真理的原型。从诞生到一岁左右,孩子的嘴唇、舌头、胃的快乐,将铸就他一生的快乐之根,并滋养终生。食欲的表现,不过是发生在我们胸间、对身体局部或整体“倦怠”、“轻微疲劳”的一种“自觉”而已。

信号由“动物脑”发出,然后,“意识脑”就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食物,但最终,我们需要的食物总是定在为数不多的几种类型上。其中最集中的,当数显性和隐性的“甜味”食物,母乳之甜比牛乳高出数倍。所以,我们的人生都是在追寻“甜美”。这个根基,已牢牢地扎在我们的“动物脑”之中,并陪伴始终了。

当然,也有时我们会喜欢酸辣,或苦涩,但我们要感受的,还是“甜味儿”。喜好甘甜,不仅是现代人的特性,古人依然。

“五行”在身体功能上,又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脏器体系,如木表肝胆,火表心脏与小肠,土为脾胃,金表肺与大肠,水为肾及膀胱。显见,脾胃为中心。它同时又分别代表了不同味道,而“甘味”属土,又在诸味中心。总而言之,“甘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零食”在欺骗我们的身体。疲惫的时候,我们会吃一点点心(实际是找一些甜的滋味),再休息一会儿,就好了。精神压力大了,我们则喜欢喝一点酒(仍是找一些甜的东西),并以此来稀释不安。

这样的做法,在我们与生俱来的学习力作用之下,渐成条件反射:有疲劳感或情绪波动,就通过饮食来解决。终于。它演变为个人的习惯、家庭的习惯、社会的习惯,乃至促成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并最后形成了一种发自基因的对“甘甜”的偏爱。

本来,这个甘甜之味儿所宣示的。是一个由成熟水果、蜂蜜、谷物类所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架构起来的营养指标。我们的意识脑、动物脑乃至整个身体,都需要这些营养。千百万年来,人类甚至是在这个认同之下进化的,且已经形成了依赖。

但现代社会却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假甜食”、“假甜品”——它们充满甜味,却缺乏足量的营养。松软可口的发泡面包是一例,加工果汁也一样,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纯粹而简单的大脑,因此而被欺骗了。被欺骗的感觉当然不好,但来自造假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它在直接害人。譬如对胃虚或胃下垂症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