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九十三章 给孩子安全稳定的关爱(第1页)

童年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儿童需要安全稳定的关爱。频繁更换保姆、将孩子送到老家、寄宿制幼儿园或保姆处、躲藏超生、隐匿私生子女,在孩子的解读里,都是遗弃,成年后在亲密关系、身份认同、稳定的客体关系、安全感、信任感方面会产生诸多心理健康问题,会发展出特别多自我欺骗的方式,甚至可能导致自毁或攻击行为。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也是塑造人格的基地,而人格又决定了人的命运。关于家庭与个人的关系,本体心理学认为:家庭需要每个健全的个体所组成,只有个体发展了,健康了,整个家庭才能健全。然而,家庭中的问题是最多的,误区也最多,最难解决的是人格冲突,尤其是关于两价人格(依赖人格)。

心理的解放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需要人格的改变、修复,要冲出“家庭人格”的桎梏(以及社会面具人格的束缚,参考电影《面具人》)。人生要想达到成功,头等重要的是从所有那些属于家庭规条化的东西中解脱出来,从而得到心灵的自由与净化。

在家庭中,最令人痛心的重大误区和悲剧是——隔代寄养造成的严重心理问题。本来,有老人相助带幼儿是正常的事,但这只是表面的人之常情,很难把握分寸,往往是父母把孩子推给老人,自己不负责任。这也许是父母本人的依赖,或是过分注重自我发展,而忽略了孩子的心身需要和成长的关键期的任务。

一位老医生,有两个儿子。长子生了一个女儿,自出生那天,妈妈以剖腹产为理由就没有带孩子,没有喂奶,一直是奶奶日日夜夜当自己的“亲生女儿”带大的,直到孩子六、七岁。六年日日夜夜培养的感情可想而知。孩子对奶奶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都非常的熟悉和适应,奶奶对孙女的嬉笑怒骂、一声一息更是心有灵犀。这样形成了一种更强的、变异的“恋母”情结,即“恋奶奶”情结。这种心理扭曲很难纠正。一个幼年的孩子,在心灵上无法整合自己人格模式的冲突。她只能选择亲近熟悉的、安全的,对她有利的一种,这似乎是不可抗拒的,不可教化的自然选择。她与奶奶结成了坚不可摧的“联盟”,逆反抗拒着父母。虽然父母都是老师辅导,孩子学习是专长,可是孩子也不愿听家长辅导。试想这个孩子长大后将是什么样子?她将如何选择学业、职业、恋人、朋友?

一、隔代寄养对孩子成人后心理上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情扭曲:有70%~80%的人可能仍然沿用幼年的方式,甚至去寻找“爷爷、奶奶”一样的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