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力灵示:见性之人,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性德的圆满流露。如来果地上则究竟圆满,跟没有见性的十法界里面的贤圣不一样。十法界的圣贤没有见性,虽没有见性,跟我们一样,他能随顺佛陀的教诲,所以这是相似的见性,不是直接的,是间接的。换句话说,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通通放下了,百分之百的随顺佛陀教诲,就是差一层没见性,可以说他们达到见性的边缘了。
佛经里面常常用火做比喻,他没有接触到火,但是已经感受到火的暖气,这叫相似气,感受到他的暖气。六道里面的凡夫由于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烦恼习气太重了,虽然说我们也得放下烦恼习气,随顺佛陀教诲,这讲六道里面人,他做不到百分之百,能做到百分之五十就不错了。为什么?依旧夹杂着烦恼习气,他断不掉。六道里面观行功夫的浅深,就在夹杂着分别执著有多少,夹杂的愈少,这境界就愈高;夹杂着很多,你的功夫就很浅,就这么个道理。
因此,我们要尽量的减少夹杂,希望自己念念都能够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保持着自己的清净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这样子性德虽然不是直接的流露(没有见性那就不是直接的流露),从佛口中流露出来,我们得利益了。但是最后的目标是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完全放下,放下就转过来了,它就是性德;性德在迷就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要是觉了,就恢复到性德了。所以烦恼习气从哪里来的?是性德在迷惑状态之下的现象。所以佛才讲“烦恼即菩提”,觉了,它就叫菩提,它不叫烦恼了。“生死即涅槃”,生死是迷。迷了叫生死,觉了叫涅槃,涅槃跟生死一桩事不是两桩事。学佛必须得学着转境界,转恶为善。转迷为悟。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跟我们大众在一起,大众住的是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住的是清净国土,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众生心行不善,六根接触的境界不善。佛心清净,纯净纯善,佛六根接触的环境都是纯净纯善的。心分别,这三个字重要!你住的到底是秽土、是净土,不在外头。与外面境界不相干,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这个话我们听得太多了,听得真是熟透了。虽然听得多,听得很熟。你不会用,你没有办法用在你实际生活当中。如果你会用了,你的境界就转过来了。
凡夫需要选择环境,觉悟的人、圣贤,他需不需要选择环境?不需要。他在阿鼻地狱也是净土,为什么?他心转境界。由此可知,三恶道的众生。把它放在菩萨净土里面,他所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