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六十六章 内在顽皮的小姑娘1(第1页)

卡尔?罗杰斯的“经典案例”:1984年,已经八十二岁的卡尔?罗杰斯(1902——1987)特别嘱咐美籍华裔心理学家李绍崑将关于这个案例的文章翻译为汉语。2008年,霍华德?基尔申鲍姆等编的《卡尔?罗杰斯:对话录》(carlrogers:dialogues,1989)一书的汉译本于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文章被放在了该译本的第一章。卡尔?罗杰斯在高龄时还特别嘱咐将其翻译为汉语,足见他对这个案例的重视。另外,卡尔?罗杰斯在介绍这个案例时说:“有时候,只需一次会谈就可以改变治疗师和当事人的关系,而且这一次会谈也足以说明治疗过程的许多方面。”在文章的结尾处,卡尔?罗杰斯转述据说是当事人的话说:“这次访谈所给予的是一次‘脱胎换骨,震撼灵魂’的经验。访谈启动了她的心灵之旅,她仍旧继续着她人生的长征。”显示了卡尔?罗杰斯对该案例的高度评价。

卡尔?罗杰斯在文章中说:“那次只是半小时的示范演练,是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进行的,当时有工作坊的600人参加。”卡尔?罗杰斯没有说明具体时间,但根据对他的生平的介绍,他曾经在1977年至1987年期间,先后在爱尔兰、中美洲、南非、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组织和平论坛。文中他自己也提到当时他80岁,因此可以推算,时间大概是在1982年。

当事人珍妮,当年35岁。文章说“原来有好几位自愿做示范表演,第二天早晨在实际进行之前,我的同事单福女士告诉我,珍妮被选为当事人。”也就是说,她是事先被选择过的。这其实也非常符合当时情景的需要。在600人这样的大型工作坊,而且时间只有30分钟。当事人只有经过选择才能够保证工作坊可以顺利进行。根据一般的经验,选择在这种场合下的当事人,当事人一般都应该是对心理学有相当了解者,而且大方。能够在公众面前讲话,不是特别在乎自己的*等。——根据案例的记录,珍妮所说的一些话也印证了这一假设。

下面先请看有关个案例的叙述的全文,该文摘自霍华德?基尔申鲍姆等编的《卡尔?罗杰斯:对话录》一书,由李绍崑翻译。

珍妮和我在台上面对面地就座,希望台下的都能看到我们的侧影。我们俩都试试话筒,同时也矫正了一下自己的姿势。于是,我向她说,自己需要静一静,来定一定神。我又说。也希望她安静下来,她点头表示同意。我利用这短暂的机会,来忘掉技术性的东西,而关注到珍妮当时的情景,并准备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