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八十二章 四梵行1(第1页)

空净法师灵示:我们每一个人早已具备彻悟的能力。那股基本的能量不断地流入我们的身心之中。有时它会示现成光辉的智慧,有时则示现成烦恼和困惑。因为我们基本上都是善良而诚实的人,我们都有能力认清什么该接受、什么该拒绝。我们可以为自己决定什么能让我们变得清明、完整、成熟。这便是与自己以及与我们的世界做朋友的过程。我们不但得跟我们喜欢的部分做朋友,还得跟我们不喜欢的部分做朋友,因为它们都能教会我们一些事。

我们心灵中有四位善知识,它们随时等待着我们的邀请。但是,我们同时也有五位恶知识,它们随时准备跳出来阻碍我们,它们从不休息。不过,问题在于我们从不尽心尽力去克服恶知识,也不全心全力长养善知识。长养心灵的善知识,是一件自然而且明智的事情。然而人们的心灵,却缺乏明辨善、恶知识的能力。

我们的善知识,就是四梵行:慈爱(ss)、悲心、随喜(hers)与平静(equanimity)。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心中找寻到这四位善知识。当我们发现自己心中缺少这些善知识,就该知道这是一种缺憾,我们要开始为它们的加入而努力。

慈爱。文字是危险的,它们能够带来一种常恒不变的幻象。我们从小就以文字灌输知识,但是,它们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观念而已,不是真实的。想像一条河流:“河流”这个字并不能表达出流水的真实,“河流”这个字眼是静态的,而流动才是河流主要的本质。“慈爱”也是相同,除非从心里流露出,否则慈爱是不存在的。字面上的慈爱是无意义。是不值一提的。字面上的“慈爱”并没有任何意义,如同字面上的“河流”只是一种描述,人们必须透过经验才能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河流。如果你告诉小孩子“河流”这个字,他不会明白你在说什么。不管这孩子是否认识字。但只要把他的手放在水里。并且让他感觉到水的流动,那么这孩子就会知道河流是什么了。

慈爱也是相同,语词本身是无意义的。只有当你打从内心感觉到慈爱的流动,才会知道佛陀在这么多经典中说法的内容。也只有我们理性与感性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生命才能够圆满。如果一个人只凭着感性的心灵来生活,就会倾向流于情绪化而容易犯错,时常对女士们有所冒犯而不懂得节制。情绪化正意味着对每件事物都起反应,而那是没有用的。理性的心灵本身就是公正之处,人们可借由理性来理解每件事物的内容。然而,如果一个人只善于理解。他可能会有高超的智力,但是感性的心灵却毫无成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