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八十三章 四梵行2(第1页)

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非常厌恶的人,更是需要培养心中的爱,这正是我们学习改变内心的好机会。我们被迫去面对某位大多数人都厌恶的人,因此,更应该感谢有这么好的机会。回忆总是美好的,但是,正当我们面对那个人的时候,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涌上心头,譬如:嫌恶、憎恨、忿怒,以及为我们的负面情绪辩护与合理化等等。当所有的负面情绪生起,正是要学习如何去爱的时候,这是培养慈爱的最佳时机。

最可惜的是,有如此好的机会却不能够善于运用。如果目前你的生活中,并没有令你厌恶的人可以用来学习,那么,就以每一个人为学习目标。每一位众生,无论他们是谁、做什么工作、或是有何种信仰,都是学习慈爱的目标。也无所谓他们说些什么、是否对你感兴趣或者他们是否存有慈爱之心,那都不重要,唯一重要而必须时刻牢记的是自己的心。“我是否能够变得有爱心、有包容心,我是否可以没有忿怒、没有怨恨。若能如此,那么在佛法的路上,我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佛法除了要了解之外,还要能够品味佛法,在佛法中生活。

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处理自己对于他人的反应。因为人们之间的接触频繁,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八九。如果有人紧闭双唇不发一语,慈爱是无法在此情况下成长,而且只会培养出怨恨、压抑、烦恼以及对人、事、物的漠不关心。这些对于我们的心灵净化,是毫无助益的。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付出全心全意的关怀,才能获致对自己全然的信赖和心安的成果。

佛陀曾说,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当获得十一种利益前三种利益是:“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假若有人不易入睡,可以确信的是他必定缺少慈爱之心,安眠药无法解决的问题。慈爱可以办到。因为有慈心,在潜意识中不会起烦恼,所以也就没有恶梦和梦魇。以慈心入睡,必定也以慈心苏醒。因此,每天都能保持着对众生的慈爱之心。

在睡之前,以“功过格”反躬自省是有用处的。可以只在心里反省,如果愿意的话,当然也可以纪录下来。在“功过格”上写着:“今天有多少次感觉到自己对别人流露出慈爱?”另外又写上:“今天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有多少次感觉到自己有忿怒、伤害、怨恨、排斥、恐怖和焦虑?”然后总计二者功过,如果过多于功就要想办法改进。一位成功的商人每天都会结算盈亏,如果发现消费者并不怎么捧场,很明显地,他的行销策略必定要有所调整。

这是一种技术。不是天性的缺憾或能力,而是借由一次又一次地改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